摘要 目的 指导胃癌(GC)的临床治疗用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临床医师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专家组成员采用名义群体法共同讨论确定《胃癌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大纲。编写组专家针对大纲涉及内容进行系统检索、分析、归纳及总结,并根据我国现状、临床需求和研究证据初步拟定推荐建议。重庆市医学肿瘤学分会化疗学组及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肿瘤罕见病疑难病专委会专家经过多轮会议讨论,对推荐建议进行修订,以投票形式确定最终共识内容和推荐等级。结果与结论 本共识内容包括胃癌的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一线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二线药物治疗、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药物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药物治疗。本共识的发布为我国医疗机构在胃癌的个体化用药方面提供了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对提高胃癌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目的 为建立与完善我国患者药品说明书管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官方网站及相关文献,介绍欧盟患者药品说明书的定义、基本性质与项目内容,从专职管理部门设置、审批与变更程序、内容可读性、信息可及性方面分析欧盟患者药品说明书管理体系的特点;同时,分析我国患者药品说明书试点情况以及分类管理路径、内容可读性与信息时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 欧盟设有药品说明书专职管理部门;患者药品说明书审批与变更程序清晰,内容可读性要求详细,建立有患者参与的可读性验证程序,采取多渠道且及时的信息公开形式。建议我国建立专业人士药品说明书与患者药品说明书分类管理机制;引导多方参与患者药品说明书设计,细化可读性要求;健全药品说明书信息公开机制,提高用药信息时效性。
摘要目的调研并分析备案制实施后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现状及项目承接情况。方法以江西省内已完成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备案1年以上的新机构(在备案制实施期间获得资质)、老机构(在认定制实施期间获得资质)共38家为调查对象,对机构基本情况、备案的专业数量和主要研究者(PI)数量、组织管理机构硬件和信息化建设情况、人员配置及培训情况、机构承接药物注册临床试验数量等方面开展调研。结果38家被调研机构中,综合医院22家、专科医院16家;老机构24家,新机构14家。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老机构核定床位数、门诊人数、住院人数、备案的专业数量和PI数量均多于新机构;新、老机构的机构办公室均具备独立的办公场所,新机构均设置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房;新机构使用临床研究管理系统的数量明显少于老机构;在综合医院层面,老机构中机构办公室专职管理员人数和机构办公室质量控制员人数明显多于新机构,而在专科医院层面则相反;新机构开展的培训数量要多于老机构;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新机构承接药物注册临床试验项目数均明显少于老机构。结论新机构在医院综合实力和信息化方面比老机构差,承接临床试验项目数量不如老机构多。
摘要目的优化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用药品的管理模式。方法采用对标分析法,依据上海某三级专科医院在IIT用药品管理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入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术文献,确立标杆,制定评估标准。从临床研究立项开始,通过对研究药品的接收、储存、分发、使用以及回收等关键环节进行逐一对比分析,梳理当前IIT用药品管理实践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经梳理后发现该院的IIT用药品管理存在药品管理员被授权记录缺失、项目执行前培训不足、IIT用药品接收与验收记录不全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对药品管理员的培训、规定具有药师资质的药品管理员才能验收药品等改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同时制定了17项IIT用药品管理质控检查要点。结论本研究初步搭建了医疗机构的IIT用药品管理体系,有助于完善医疗机构在这一领域的制度框架。
摘要目的制备活性氧(ROS)响应型甲氨蝶呤(MTX)修饰紫杉醇(PTX)/淫羊藿苷(ICA)胶束(MTX-oxi-Ms@PTX/ICA),并对其进行工艺优化和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价。方法通过协同毒性实验筛选PTX和ICA的协同毒性浓度范围。采用薄膜水合法制备胶束,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工艺,并评估按最优工艺制备的胶束的基本特性。考察胶束对小鼠肾癌细胞RENCA的细胞毒性、靶向性以及抑制侵袭和迁移的作用。结果协同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TX浓度为2.5~10μmol/L、ICA浓度为5~15μmol/L时表现出最强的协同毒性效果。MTX-oxi-Ms@PTX/ICA的最优工艺如下: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质量为80mg,Soluplus?和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乙二醇1000质量比为4∶1(mg/mg),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酮缩硫醇-聚乙二醇5000为2mg,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甲氨蝶呤为2mg,PTX为1mg,ICA为1.5mg,水合温度35°C,处方量为5mL。最优工艺条件下,3批MTX-oxi-Ms@PTX/ICA中2个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92.75%;其临界胶束浓度为0.0079mg/mL,粒径为(62.09±1.68)nm,多分散性指数为0.046±0.032,Zeta电位为(-2.47±0.15)mV;放置30d内,胶束粒度和多分散性指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体外释放结果表明,MTX-oxi-Ms@PTX/ICA能够在氧化环境中更快地响应并释放药物。MTX-oxi-Ms@PTX/ICA对RENCA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5.170±0.036)μmol/L;体外细胞摄取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修饰胶束相比,经MTX修饰的胶束对癌细胞具有更强的靶向效果,且其对RENCA细胞侵袭、迁移的抑制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成功制备了MTX-oxi-Ms@PTX/ICA胶束,该胶束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良好的稳定性;且其对RENCA细胞有较明显的细胞毒性,并具有抑制癌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蒲公英总黄酮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的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蒲公英总黄酮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两组小鼠予以高脂饮食饲养,同时蒲公英总黄酮组小鼠予蒲公英总黄酮[400mg/(kg·d)]灌胃,每天1次,连续8周。实验期间,记录每组小鼠的采食量。末次给药后,对小鼠的体重、脂肪质量、血脂水平及肝脏和附睾脂肪病理变化进行评价,观察蒲公英总黄酮对小鼠肥胖的治疗效果;通过扩增子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结构的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蒲公英总黄酮对小鼠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蒲公英总黄酮组小鼠的体重显著降低(P<0.05);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P<0.01);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和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肪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脂肪细胞病变明显改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7A1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8BmRNA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菌群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蒲公英总黄酮组小鼠的菌群多样性有上升趋势,Sobs指数和β多样性均显著升高(P<0.05);经黏液真杆菌属Blautia、norank_f_Ruminococcaceae、嗜胆菌属Bilophila、另枝菌属Alistipes、classi-fied_f_Ruminococcaceae、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norank_f_Desulfovibrionaceae、厌氧短杆菌属Anaerotruncus的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丹毒梭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GCA-900066575、梭菌属Tuzzer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norank_f_norank_o_RF39、achnospiraceae_FCS020_group的菌群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蒲公英总黄酮能降低肥胖小鼠的体重、脂肪质量与血脂水平,修复肥胖小鼠肝脏及附睾脂肪的病理损伤,这一作用与其改善因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摘要目的建立精天颗粒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其质量。方法以Luna?OmegaPolarC1(8150mm×2.1mm,1.6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2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5nm。以16号峰为参照峰,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精天颗粒的UPLC指纹图谱,指认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确认每个共有峰的饮片归属。运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中的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对13批样品(S1~S13)进行分类,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来识别导致不同批次样品间差异的关键性成分。结果所建UPLC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不大于4.4%。在13批精天颗粒指纹图谱中共标定出25个共有峰;通过与对照指纹图谱比对,指认了其中10个共有峰,分别为3号峰(5-羟甲基糠醛)、5号峰(红景天苷)、8号峰(绿原酸)、15号峰(肉桂酸)、19号峰(芦荟大黄素)、20号峰(甘草酸铵)、21号峰(大黄酸)、23号峰(大黄素)、24号峰(甘草次酸)、25号峰(大黄酚)。13批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55~0.996。HCA结果显示,13批样品可聚为3类,其中S1、S5、S7、S11~S13为一类,S4、S6为一类,S2、S3、S8~S10为一类。PCA结果显示,主成分1~7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666%。OPLS-DA进一步确定了13个差异性成分,这些成分主要来源于酒黄精、红景天、熟大黄和炙甘草等。结论所建立的精天颗粒U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稳定、重复性良好,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能有效揭示精天颗粒不同批次间的整体质量差异。方中酒黄精、红景天、熟大黄、穿山龙、猪苓、桂枝、炙甘草的质量是影响精天颗粒整体质量的关键。
摘要目的研究心脑舒通胶囊调控铁死亡途径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脑舒通低、高剂量组(220、440mg/kg),银杏叶提取物组(阳性对照,150mg/kg)。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液/生理盐水,连续7d。采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复制CIRI模型,术后24h进行取材,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并计算脑梗死率;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大鼠脑组织中总铁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检测大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组和心脑舒通各剂量组大鼠脑梗死率、脑组织中总铁水平、血清中LPO水平(银杏叶提取物组和心脑舒通低剂量组除外)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中GSH水平以及脑组织中Nrf2、HO-1、GPX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神经细胞数目增多,水肿减轻,核膜平整。结论心脑舒通胶囊可抑制铁死亡,减轻CIRI,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GPX4信号通路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高良姜素(GLA)调节腺苷一磷酸活化的蛋白质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UNC-51样激酶1(ULK1)信号通路对膝关节炎(KOA)大鼠软骨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KOA大鼠模型,将其分为模型组,GLA低、中、高剂量组(皮下注射100、200、400μg/kg的GLA),GLA+CompoundC组(皮下注射400μg/kg的GLA+0.2mg/kg的AMPK抑制剂CompoundC),每组10只;另选取10只正常饲养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末次给药后,检测大鼠膝关节肿胀程度,观察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检测大鼠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观察大鼠骨细胞自噬情况;检测大鼠软骨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AMPK/mTOR/ULK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关节软骨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关节软骨层纤维化严重,且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膝关节肿胀程度,软骨细胞自噬空泡数、凋亡率,血清中MMP-13、IL-1β水平,膝关节软骨组织中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膝关节软骨组织中AMPK、ULK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GLA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膝关节软骨损伤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减轻,上述定量指标除自噬空泡数进一步升高外均显著逆转,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与GLA高剂量组比较,GLA+CompoundC组大鼠膝关节软骨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加重,上述定量指标均显著逆转(P<0.05)。结论GLA可促进KOA大鼠软骨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有关。
摘要目的研究醋酸棉酚(GAA)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子宫肌瘤细胞SK-UT-1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质量浓度(5、10、20、40、80、160μmol/L)GAA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合四维数据非依赖型采集(4D-DIA)蛋白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检测SK-UT-1细胞中差异倍数排前3名的蛋白[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馈抑制剂1(ERRFI1)、CXC趋化因子配体3(CXCL3)]的表达水平。结果10~160μmol/L的GAA可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5)。蛋白组学结果显示,共获取了921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254个、下调蛋白667个,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细胞核、细胞外基质等。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差异蛋白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PI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MAPK(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质激酶)、TNF(肿瘤坏死因子)等,主要涉及细胞凋亡、衰老、运动。GAA可显著下调细胞中NDRG1、CXCL3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ERRFI1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GAA对子宫肌瘤的改善作用可能涉及PI3K/AKT、MAPK、TNF等信号通路;其可通过下调NDRG1、CXCL3蛋白的表达,上调ERRFI1蛋白的表达,影响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从而改善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
摘要目的探究蛇床子素(OST)通过超音刺猬(SHH)信号通路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全层皮肤缺损伤口模型大鼠,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低、中、高剂量OST组(OST-L、OST-M、OST-H组,20、30、40mg/kgOST),高剂量OST+SHH抑制剂环巴胺组(OST-H+环巴胺组,40mg/kgOST+10mg/kg环巴胺),每组12只;另选取12只不造模大鼠作为对照组。在给药第1、7、14天时观察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和胶原蛋白沉积情况;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A、VEGFR-2、SHH、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蛋白1(GLI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Model组大鼠相比,OST-M、OST-H组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率(给药第7天和第14天),胶原蛋白相对表达量,创面组织中Ang-1、bFGF水平,VEGFA、VEGFR-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SHH、GLI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创面组织再上皮化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和肉芽组织水肿减轻,新生血管数增多。SHH抑制剂环巴胺减弱了OST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和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结论OST可能通过激活SHH信号通路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和血管生成。
摘要目的优化龙眼核标准汤剂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影响因素,出膏率、没食子酸含量、柯里拉京含量、鞣花酸含量、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半数清除浓度(IC50)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ABTS)自由基IC50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赋权系数(CRITIC)法、AHP-CRITIC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合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龙眼核标准汤剂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根据AHP-CRITIC法确定上述各指标的权重依次为9.224%、11.784%、19.320%、11.206%、20.597%、27.869%。龙眼核标准汤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第1次提取加14倍水,提取30min;第2、3次提取均加12倍水,提取20min。3次验证实验所得综合得分平均值为97.96分,RSD为0.97%(n=3)。结论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为龙眼核标准汤剂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摘要目的评价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经济性。方法根据TORCHLIGHT试验数据,建立包括无进展生存、疾病进展和死亡的三状态分区生存模型,模拟周期为21d,研究时限为10年,贴现率为5%,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和成本为产出指标,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计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相比安慰剂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以3倍我国202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意愿支付(WTP)阈值(268074元/QALY),评价上述两种方案的经济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对比安慰剂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我国转移性或复发性TNBC患者的ICER为176347.17元/QALY,低于本研究设定的WTP阈值,证明该方案具有经济性。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特瑞普利单抗成本、贴现率、无进展生存状态效用值等参数对ICER的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基础分析结果稳健。结论以3倍我国2023年人均GDP作为WTP阈值时,相比安慰剂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方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TNBC具有经济性。
摘要目的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于某院接受ICI治疗的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甲状腺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将其分为甲状腺irAE组(又分为临床甲减、临床甲亢、亚临床甲减、亚临床甲亢4个亚组)和非甲状腺irAE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ICI相关甲状腺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82例接受了ICI治疗的患者,其中甲状腺irAE组共137例(占35.9%),非甲状腺irAE组共245例(占64.1%)。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ICI联合放疗与甲状腺irAE的发生呈正相关[优势比(OR)=2.157,95%置信区间(CI)(1.144,4.066),P<0.05],肺鳞癌与甲状腺irAE的发生呈负相关[OR=0.600,95%CI(0.369,0.975),P<0.05]。在各种甲状腺irAE中,鼻咽恶性肿瘤与免疫相关临床甲亢的发生呈正相关[OR=4.678,95%CI(1.149,19.042),P<0.05];ICI联合放疗[OR=2.622,95%CI(1.227,5.603),P<0.05]、肺腺癌[OR=2.013,95%CI(1.078,3.759),P<0.05]与免疫相关亚临床甲亢的发生呈正相关;年龄与免疫相关临床甲减的发生呈负相关[OR=0.944,95%CI(0.896,0.995),P<0.05];年龄[OR=0.963,95%CI(0.932,0.994),P<0.05]、ICI联合化疗[OR=0.332,95%CI(0.137,0.802),P<0.05]与免疫相关亚临床甲减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年轻的患者更易发生甲状腺irAE。ICI联合化疗的患者更不容易发生亚临床甲减,而联合放疗会显著增加甲状腺irAE的发生风险。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过敏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为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提供治疗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全院收治的250例可疑糖皮质激素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结果250例可疑糖皮质激素过敏患者中,女性患者140例(56.00%),男性患者110例(44.00%)。入院科室以内科为主(118例,47.20%)。170例患者(68.00%)对地塞米松过敏,37例(14.80%)对泼尼松过敏。238例患者(95.20%)对1种糖皮质激素过敏,12例(4.80%)对2种糖皮质激素过敏。明确记录糖皮质激素使用途径者10例,其中静脉使用6例,口服4例。250例患者中,仅有32例明确记录了糖皮质激素过敏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见皮疹(12例)、皮肤瘙痒(8例),有6例患者同时伴有皮疹及皮肤瘙痒。糖皮质激素过敏的治疗以停药及对症治疗为主;对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在其后续治疗中基本需要更换其他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病情。我院可疑糖皮质激素过敏住院发生率为0.019%;可疑糖皮质激素过敏合并支气管哮喘发生率为0.201%。此外,我院1例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糖皮质激素过敏案例,经综合分析考虑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片、醋酸地塞米松片)过敏,且抗组胺治疗有效。结论糖皮质激素过敏临床罕见,其临床表现多以皮疹、皮肤瘙痒等轻度反应为主。支气管哮喘患者如发生糖皮质激素过敏,其治疗包括更换其他糖皮质激素、改变糖皮质激素使用途径、对症治疗、应用免疫抑制剂辅助或替代治疗等。
摘要目的采用欧洲药学监护联盟(PCNE)分类系统分析儿科医院门诊前置审核医嘱中的药物相关问题(DRPs),为改进前置审核系统、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门诊前置审核医嘱数据,通过PCNE分类系统(V9.1版)对医嘱中存在的DRPs进行分类汇总,分析DRPs医嘱产生的问题类型、问题的产生原因、介入被接受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门诊前置审核DRPs医嘱66017条,涉及患者41165例。其中≤5岁患儿的DRPs医嘱占比最高(58.25%),其次为6~12岁患儿(33.52%);DRPs医嘱占比最高的科室为儿内科(71.41%);DRPs医嘱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胸外科(9.73%);发生DRPs医嘱的药品种类前3名为全身用抗感染药(25.26%)、中成药(24.74%)和呼吸系统药物(22.38%)。参照PCNE分类系统,DRPs医嘱中问题类型占比最高为治疗安全性问题(64.86%);DRPs医嘱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剂量选择(82.09%),其中药物剂量过高占41.26%;92.13%的介入都能被临床医生接受并完全执行。结论使用PCNE分类系统,能够有效分析前置审核系统识别的DRPs医嘱。药师应重点关注≤5岁儿童的用药情况,及时更新和制定个性化的审核规则,满足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需求。
摘要 以顺铂类药物或其联合应用为基础的化疗是一类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但出于顺铂的非特异性所导致的副作用、小分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较差、易产生耐药等原因,极大地限制了顺铂类药物作为一线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随着纳米载体技术的发展,脂质体凭借靶向、减毒、增效的优良特性,成为了递送顺铂类药物的理想载体。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已进入临床研究的顺铂脂质体现状,包括L-NDDP、SPI-077?、Lipoplatin?、LiPlaCis、SLIT、ILC 等,发现目前只有Lipoplatin?和ILC 的发展势头良好。虽然顺铂脂质体在降低全身毒性、提高治疗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肿瘤靶向性和减少副作用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可以通过共递送脂质体、刺激响应型脂质体和具有靶向功能的脂质体等制剂技术,开发出更加低毒、高效的顺铂脂质体。
摘要 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麦考酚酯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是肝移植后预防器官发生排斥反应的首选药物,能够有效地减少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肝移植与肠道生态失调有关,而免疫抑制剂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影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改变肠道菌群的丰度、组成和代谢产物;肠道菌群产生的一系列酶和代谢产物可能会通过化学方式来改变免疫抑制剂的吸收和代谢。另外,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而肠道菌群会影响炎症因子,免疫抑制剂与炎症因子之间也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免疫抑制剂通过肠道菌群在肝移植患者中发挥作用。
摘要 由于眼部存在生理屏障(包括外眼屏障和内眼屏障),使得常规眼科用药(滴眼液、眼膏、凝胶等)的生物利用度低,且到达眼后节困难。玻璃体注射虽然能使药物到达眼后节,但存在感染、损伤以及患者耐受性差等缺点。眼用微针突破了眼内外屏障,使药物能够精准到达治疗部位并能持续释放,很大程度地避免了眼内感染和损伤,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作为眼部药物输送工具存在着明显的优势。眼用微针按使用方法可分为空心微针、可溶性微针和涂层微针。3 种微针各具优势,在治疗细菌性和真菌性角膜炎、青光眼、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非感染性葡萄膜炎、角膜新生血管甚至脉络膜黑色素瘤等疾病方面都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和骶髂关节为主要受累部位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与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NF-κB)受体激活因子(RANK)/RANK配体、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质激酶(MAPK)、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磷脂酰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因其毒性低、特异性强、疗效高而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本文综述发现,中药单体和复方可通过干预上述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抑制骨破坏、异位成骨分化、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摘要肝癌作为世界上较为常见的实体器官恶性肿瘤之一,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已攀升至第4位,病死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天然活性物质,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数量众多,它们展现出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抗氧化等。本文对倍半萜类化合物2015-2024年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近10年文献报道了24种用于治疗肝癌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阻止侵袭转移、调节免疫及增强抗耐药性等途径展现出治疗肝癌的潜力。这些机制主要涉及三大调控路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线粒体途径。未来,需继续探索新的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抗肝癌药物,深入分析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并加速成品研发,以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