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简介:孟凡君,吉林白山人,祖籍山东高密,文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美学博士后,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认知神经美学视域下的美感问题研究》(专著,2023)《达尔文的诱惑:艺术、进化与神经科学》(译著,2023)《大脑的辉煌与悲怆》(译著,20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科学实证研究》(即将出版)。主要论文、译文30多篇,发表在《The
摘 要:康德指出,哲学表现出来的主客体认识关系及人的心灵能力可分为两类即两个疆场。第一个疆场是由“自然概念-知性”和“自由概念-理性”构成的哲学体系,表现的是概念与其客体之间可能有所认识的部分;第二个疆场由超感性东西所构成,表现的是概念与其客体之间不可能有所认识的部分。对这个疆场的把握,需要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灵能力,即反思判断力。在认知神经美学的视域下,反思判断力实即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所说的内隐认知
摘 要:在解码所谓的“意识的神经关联”(NCC)的尝试中,意识被设想为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实体。这种信念在术语“意识的统一体”(unity of consciousness②)中得到表达。在此,我提出,只有我们承认意识并非一个整体,而是由分布在不同时空的意识群组成的,我们对“意识的神经关联”的探索才能柳暗花明。 关键词:意识的神经关联;多重意识理论;微意识;宏意识 在本文中,我提出,有多个意识
摘 要:在德国古典美学中,游戏开始被理解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存在方式,而黑格尔则对这一概念的本质做出了最为完备的说明。跟随着席勒的游戏概念,黑格尔将艺术理解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将这一活动视为人类个体与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础。然而,与席勒不同的是,黑格尔认为,游戏仍然是理想艺术的一个低层次阶段,如果要实现理想艺术,作为游戏的艺术必须以严肃的实体性规定克服它的抽象性与片面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游戏已经成为了艺
摘 要:数字化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感知的内容和方式。斯蒂格勒将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对感性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称为感性的机械转向,并从感性谱系学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了技术带来的感性外置,以及由此导致的参与的丧失与象征的贫困。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在感知日益被悬置的时代重新思考感知与技术的关系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关键词:斯蒂格勒;感性的机械转折;技术;感知 技术与感知的问题从一开
摘 要:“真”作为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北宋画家及理论家郭熙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提出了“真山水”的绘画理论。一方面在儒道互补思想影响之下,郭熙从绘画实践的角度对“真”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另一方面指出了实现“真山水”创作的三个向度,由强调一种外师造化的山水真实,向着一种物我两忘的山水真境开拓,这一内在递进的逻辑关系同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自身规律相符合,对后世
摘 要:康德从哲学角度审视隐逸,认为个体选择隐逸生活主要基于两种动机:一是超越感官享乐和感性需求,追求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二是由于社会疏离感或恐惧感,导致个体产生避世倾向。康德认为隐逸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在第一种情况下,个体通过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实现精神自由,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累、不为感官所役的崇高境界。在第二种情况下,即使源于厌世或恐惧,个体通过自我牺牲和反思,实现了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因而也
摘 要:道教“仙境”专指道教神仙信仰中神仙修炼、成仙和居住的理想生命空间,不仅是修道者笃信的生活世界,还是修道者孜孜以求的高妙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的物质空间。唐代道教仙境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地上仙境、诸天仙境和人体内仙境。以唐代道教神仙传记为中心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唐代道教仙境的审美焦点,主要表现为神仙、动植物和山岳等,唐代道教仙境的审美倾向的文化渊源可以归结为“自然崇拜”观念、儒道理想人物思想和
摘 要:“Citywalk”成为当下流行活动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对“Citywalk”的追捧可以从现代性的角度予以解答,即“Citywalk”是一种“加速社会”的慢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现代城市空间的重新“制图”,代表了一种“过劳时代”下“无所事事”的精神。但“Citywalk”也逐渐被消费主义“收编”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Citywalk”成为了一场媒介推动下符号的狂欢,它所代表的也只是
摘 要:沉浸感是电子游戏吸引玩家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元游戏却利用电子游戏的交互性,通过彰显媒介的在场、主动承认自身的虚构、剥夺玩家的控制权、制造不连贯不流畅的游戏体验等方式,解构玩家在游戏中产生的沉浸感。玩家因此得以拉开与游戏的距离,对游戏和自身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改变麻木的状态,进而找回自我,而元游戏也在此过程中通过提供否定性经验并与玩家形成一种对抗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游戏精神的回归。在数
摘 要:算法媒介对社会生活引入了新的信息和新的尺度。技术赋能之下的算法对高校美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重构了美育主体间的关系、美育知识传播与教育空间的关系,导致了高校美育资源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将“算法”落实到高校美育的实践层面,发挥高校美育主体双方实践的能动性,成为当下高校美育的新课题。 关键词:算法;高校美育;美育主体;实践路向 算法(algorithm),“一种有限、确定、有效并适合用计算机
摘 要:山西红色戏剧舞台美术创作历经革命战争年代至新时代的变迁,以刘胡兰故事为典型,展现了从简约实用到多元发展的艺术流变。早期舞美设计受限于物资匮乏,采用简易布景与道具。随着技术进步,舞美设计向专业化、多样化转型,多媒体、LED屏幕等现代手段丰富了舞台表现力。新时代,舞美创作融合传统与创新,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舞台美术手法随时代发展而现代化,但不变的是红色戏剧的精神内核与对历史场景的真实呈现,
摘 要:鲁迅小说与越剧有着共同的文化土壤,因此越剧以鲁迅作品进行改编具有可行性。越剧《祥林嫂》与越剧《孔乙己》分别改编自鲁迅的小说《祝福》《孔乙己》,在跨媒介叙事下,叙述者的缺席使越剧展现出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情感基调,且在不同时代的要求下表达着不同的价值倾向。相隔半个世纪的两部作品隐性地遥相呼应,从鲁迅文化出发,创作者在探索中为越剧改革提供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鲁迅;越剧改编;祥林嫂;孔乙己
摘 要:“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统节日跨越历史而来,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包粽子、吃月饼、登高、踏青……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见证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从电视媒体再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客户端,通过不同的渠道观看节日晚会也早已成为了人们每逢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文章旨在研究河南卫视《奇妙
摘 要:自媒体是普通公民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一种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抖音短视频作为大众娱乐、社交的主要交流平台,在“万众皆媒”的景观下,人人都是视频内容的创作者,抖音短视频平台中的舞蹈评论主体逐渐扩大,形成了团体、个人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短视频舞评呈现出的即时性、视频图文结合等特性推动舞蹈评论的发展,加快了舞蹈艺术的传播。 关键词:抖音短视频;舞蹈评论;自媒体;
摘 要: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与算法的持续改进,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艺术主体地位产生了愈发强烈的威胁。创造力、想象力等令人引以为傲的人类专属能力似乎正在被超级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所破解。AI对艺术创作领域的逐渐介入,引发了新的艺术终结论——艺术终结于主体。然而,结合AI生成图像的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论断还为时过早。人工智能还无法完全摆脱人类,独立登上艺术的殿堂。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已在速度、容量、精
摘 要:1940年,萨一佛在福建永安地区创办《战时木刻画报》刊物已开始努力摆脱欧洲艺术作风,向着大众化和民族化的方向前进。本文以《战时木刻画报》切入,对萨一佛木刻艺术中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进行研究,集中探察当时福建木刻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十日漫画社时期萨一佛思想转捩、萨一佛对于早期木刻中民族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形式的探索手段这四个问题,借此引入萨一佛视角理解新兴木刻版画的大众化、民族化等核心议题,
摘 要:四百余幅序跋题赞占据了《泛槎图》这部版画集大部分比重,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是一份十分值得关注的文物资料。序跋题赞的刊刻彰显了《泛槎图》的精工,精准还原了原作,且《泛槎图》收录有不常见的版刻书迹,映射着清中期仍以“帖学”为主导的日常书写风格,是一部书法宝库。同时,《泛槎图》也体现了张宝的交游。本文通过与外部资料的联系,证明了张宝与京城著名士人法式善的密切往来,由此能够管窥清中期文人
摘 要:为获取叙事性科普插画设计方式的意义建构,本文以叙事性科普绘本《野猫的研究》为例分析,该作品充分利用了叙事性科普插画创作,以文字与图画进行双线科普叙事策略,并探究其带来的启示;文字与图画进行双线科普叙事策略为科普插画意义建构带来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科普插画文字表达为第一人称表述方式,其意义构建上类似于“身临其境”;叙事性科普插画创作中若干表意特征对我国叙事性科普插画创作的启发。 关键词:叙
摘 要:汉代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以此为蓝本创作的文学作品更是琳琅满目。《王昭君变文》与“昭君宝卷”是昭君故事俗文学书写的代表,以史实为基础,以民间化视角重塑昭君形象,因创作年代与创作者身份的不同,二者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蕴,带有鲜明的创作立场及创作态度。通过文本解读与比较研究,了解昭君故事民间书写创作的时代原因及时代烙印下的世俗功能指向,更为深刻地理解民间群体的愿望与追
摘 要: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以笑傲江湖曲作为全书的主题和线索,据书中交代笑傲江湖曲脱胎自嵇康的广陵散,而小说的精神归旨则源自嵇康所代表的越名教、任自然的魏晋精神。小说改编为电影,由黄霑作词曲的“沧海一声笑”用现代音乐和歌词充分诠释了小说中自由洒脱、乐观豁达的笑傲江湖精神。三者都是经典之作,都对前者在各自领域进行发挥和艺术再创作,共同传达了回归人的自然本性、摆脱社会物化所赋予人的心灵枷锁的愿
摘 要:“311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新海诚以“灾难”为核心议题,创作出了“灾难三部曲”。三部曲在新海诚导演生涯中既是关键之作,也指涉着其导演身份的双重性。作为三部曲首作,《你的名字。》既是新海诚风格成熟的标志,也奠定了其“灾难”书写方式。通过记忆之场、灾难意识与灾难话语的三重建构,三部曲凸显了创作母题也揭示了导演创作的矛盾性。总之,“灾难三部曲”既是对“后311”日本社会意识的一次文化表征,也真
摘 要: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后期,在以《汤姆·索亚历险记》《绿山墙的安妮》《玛蒂尔达》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文本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本描述的儿童阅读空间,其基本形态、内在意蕴、伦理指向等层面呈现出相互呼应的发展变化。首先,在外部形态上,文本中的儿童阅读空间体现了从隐秘性、个人化到开放性、公共化的结构转变。第二,其内在蕴涵亦相应地表现出由个体化逐渐转入社会化的进程。再次,这些变化反映了文本中儿童与
摘 要:选择日本美食电影《小森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数据爬虫技术从豆瓣平台搜集了大量观众评论。通过定性文本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文本数据进行了词频统计和情感语义网络图分析,旨在深入理解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情感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影片中的温馨叙事、细腻情感表达以及田园美学风格,对观众产生了显著的治愈效果,满足了他们对心灵慰藉和精神疗愈的深层需求。此外,情感分析还识别出了观众关注的一些负面问题,为治愈
摘 要:2024年上映的八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实践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通过塑造普遍性人物、表达普遍性情感以及诉说诗意精神,将观者带往诗意的栖居之地,令其从过度追求“劳绩”的痛苦中解脱,转而在天地之间诗意地生活,达至“自由”“自在”的境界。该剧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极佳的“疗愈”作用以及寻找“诗意居所”的主题,对于当今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我的阿勒泰;“非
摘 要:自人类学诞生以来,与其相关的文本和影像中都不乏关于仪式活动的著述与展现,仪式研究被视为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仪式活动也是人类学影像中经久不衰的主题,是人类学家追逐的迷思,仪式影像更是人类学电影发展史上各个关键时间节点的见证者。人类学纪录片是一个颇具历史渊源和学术价值的研究对象,在对其展开历时性梳理后,尝试从历史、媒介角度去理解仪式活动的内涵意义及其与电影本体的关联性。 关键词:
摘 要:《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它以唢呐的传承和发展为线索,表现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体现出导演对于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反思。这部电影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出儒家以德治人,重礼乐,重人伦,忠孝的精神内涵。电影根植于秦川大地,具有鲜明的陕西地域文化色彩,反映出秦地的民风民俗,丧葬礼仪以及秦文化的厚重和古朴。同时,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摘 要:近年来,美食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民以食为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在饮食上经历了“吃饱”到“吃好”的阶段,人们不仅渴望能够“吃好”,也渴望“吃出文化”。在观众对美食纪录片数量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当下纪录片创作环境和制作技艺不断改善的条件下,近几年来,国内掀起了一波创作美食纪录片的热潮,一批新的美食纪录片不断输出、广泛传播,在
摘 要:近年来,党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方兴未艾,它们各自从不同视角实现了对党史的成功铺叙与讲述。系列纪录片《绝笔》聚焦身体叙事,将先烈的个体故事汇入革命历史书写的洪流,从历史的身体、演绎的身体及延续的身体三重维度实现了对党史的创新书写。纪录片《绝笔》的创作实践唤起了过去深沉的历史记忆,为观众带来了跨越时空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召。 关键词:绝笔;党史文献纪录片;身体叙事;情感书写 《绝笔》是由中央广
摘 要: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新的挑战。动态漫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艺术形式,能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非遗内容,提供创新表达途径。本文首先将现有非遗题材动态漫画进行分类,归纳出其特点与设计价值;其次分析了创作者在非遗题材动态漫画设计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最后基于数字化时代特征,提出了数字化赋能动态漫画的设计策略,为未来创作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内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