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是美学及艺术学的顶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科学和艺术治疗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人类对“美感”的正式研究经历了数千年,而人类祖先对“美感”现象的非正式、非知识、非理性式的自由思考,则经历了数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迄今为止,有关“美感”的抽象研究(包括美学、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领域的研究),业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亚概念、思想观点、学说、解释和模型,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文献,诞生了众多的
当代中国美学界有一支青年学者队伍异军突起,吹响了从哲学美学向科学美学之巅峰“神经美学”进发的号角,孟凡君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员。 孟凡君在他的博士导师李志宏教授、博士后导师王杰教授指引下,坚定选择了这条困难重重的道路。“困难”是因为,“美学”和“科学美学”本来就是中国学界的“小众”,作为当代科学美学最年轻、最前沿的“神经美学”,更是“小众之小众”,研究成果很难被杂志编辑们理解和采纳。但是他,依
摘 要:尼采的解释学思想深深影响了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是解释学重要的思想资源。克服虚无主义是他终生的哲学使命,也是他的解释学思想的发源地。从“上帝死了”代表的虚无主义降临,到透视主义认识论使人成为诸神,到最后重估一切价值克服虚无主义的理路中,体现出的种种价值与内蕴的矛盾都可以在将其纳入一种生命解释学的努力中得到彰显和解决。这使得生长于战胜虚无主义意志中的解释学思想,反而使虚无主义
摘 要:在古代希腊,摹仿是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哲学理论,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代表。斯蒂芬·哈利维尔(Stephen Halliwell)关注到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竞争者和他们后世的继承人,从斯多葛主义至新柏拉图主义的诸多流派,同样构成了古代摹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普鲁塔克、普罗提诺、普罗克洛斯等人对摹仿艺术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真理的再现与伦理的表达。新柏拉图主义将形
摘 要:本文聚焦于斯洛文尼亚思想家齐泽克的赛博空间理论。通过“虚拟现实”与“虚拟的现实”辨析,齐泽克认为,赛博空间剥离了实在的“硬核”,使其成为悬置意识形态的虚拟空间,失去大他者庇护的赛博空间,成为经历实在界的场所,这将带来主体对信息的厌食、语言述行性的消失和数字大他者的出现,将人类主体性危机带到更深层次。 关键词:齐泽克;赛博空间;意识形态;虚拟现实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电子媒
摘 要:在信息逐渐失去身体走向虚拟的时代,人类的身体与认知也在逐一发生变化,因此后人类也作为历史现象出现在了信息时代。如果说控制论的思潮作为后人类的前奏将信息与身体的关系放在理论的视野,那么凯瑟琳·海勒则进一步思考我们成为何种后人类的问题。从身体的危机中,海勒回溯信息失去身体的过程,也确信人类进入了后人类,但又以具身的观念加以分析身体以此抵御离身的陷阱。面对离身性,海勒提出具身后人类的可能,这一
摘 要:詹姆逊的文学阐释理论是当代历史批评的经典研究范式,这位伟大的文化理论家关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病症的表象呈现之特点,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意识形态批评传统,建构出一套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评观。在詹姆逊的文学批评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历史化的特点,这奠定了他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文学批评论调,也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文学考察提供了社会反映论和政治无意识的根本视角。政
摘 要:爱尔兰文艺复兴聚焦于恢复爱尔兰语的使用和重振古代凯尔特文化以达到“去英国化”的目的,从而构建真正的“爱尔兰性”。爱尔兰文艺复兴者之所以执着于追求恢复贵族主义精神一方面是因为受到赞助的贵族诗人是古爱尔兰文学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盖尔贵族制度庇护下的文学和文化呈现出未被殖民破坏、纷繁精妙且完整的文化生态。以叶芝为主要代表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者们深受古凯尔特文化的影响,倡导恢复贵族文化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媒介内容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解说类短视频风靡网络。由于时间的限定,该类短视频在视觉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因而借助声音重构影视文本成为保障其叙事流畅完整的关键。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创作者通过提取、补充与影视作品相关的视听要素,将视听要素转换为新的声音符码,用音乐和言语串联分散的视听符码,完成了对影视文本的“再编码”,创造了一种新的表征系统,实现了对影视文本的意义重构。 关
摘 要:绘本主题包罗万象,其中一些绘本关注那些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绘本创作者对事件的观点与态度。本文将介绍和分析三本讲述国际上重要历史事件的绘本,将绘本中的视觉图像作为切入点,分析绘本插图风格,视觉符号的应用方式、隐喻和功能,插画家创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及态度的表达,以及绘本在社会传播功能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文章通过对绘本的图像分析,以期为大众读者、绘本创作者和研究者了
摘 要:后现代语境下,多元化与去中心化趋势加剧了喜剧综艺节目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身体美学为节目创新开辟了新视角,身体作为喜剧表演的核心既是吸引观众目光的审美对象,也是深化情感共鸣的载体,更是提供丰富观剧感受的媒介。通过探讨身体美学在喜剧综艺节目中的应用与演进,启示创作者需加强多元化表达与跨界融合,注重身体语言的解构与重构,顺应市场趋势,强化情感共鸣,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摘 要:作为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力图成为中国电影与全球电影接轨的桥梁。同时,上影节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在地艺术实践,从艺术地理学视域下予以观照,可以发现上影节自身策展的方法论及价值观。研究将从艺术地理学视角考察上影节地理美学的生成逻辑,并根据当下的现实困囿,对其做进一步的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上海国际电影节;艺术地理学;地理美学;生成逻辑;提升进路 全球各大电影节活动日
摘 要:角色扮演作为小众文化,近年来随着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尤其受到青少年的接受和喜爱。角色扮演不仅是新奇的装扮,它背后包含深刻的社会心理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杭州第三十届动漫同人交流展现场的角色扮演行为,探究角色扮演者在个性认同与发展、良性交往互动、追求诗意生活方面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者;个性发展;互动交往;诗意生活 杭州第30届动漫同人①创作交流会,即第3
摘 要: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大师。随着各媒介之间界限的不断模糊,他的小说也通过电影、音乐剧等多种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在小说的改编过程中,改编作品既尊重原著,又进行了适当的本土化处理,改编方式也各有特色。文章以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其音乐剧和电影改编版本,探讨两者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情节设置和文化本土化方面的异同,揭示不同媒介在改编过程中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嫌疑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其焕发新生,展现艺术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本文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信息媒介匹配和叙事思维传承三个方面的传统艺术跨界合作与发展策略。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传统艺术,让其在新时代展现更夺目的光芒,同时为中华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艺术;数字技术;传播途径;叙事思维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方增先人物画用笔由早期圆润、流畅的线条转变为极尽苍劲、凝重,且具有浓厚金石意味的线条。本研究以方增先画迹之变为切入点,论及其师法与交游,分析方增先“金石笔法”入画机缘,以及其从对“金石笔法”外在斑驳、剥蚀的语言形态的借鉴到对“金石”内在精神气息的吸收与运用。可以说,方增先的探索不仅实现了其个人在人物画笔法上的突破、丰富了人物画笔墨语言形态,而且为人物画用笔发展注入了
摘 要:元杂剧《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本文以明代仇英(款)《西厢记》图册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墙、门、窗等空间构建元素。综合运用图像学、文本分析和形式分析等方法,从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和构建模式方面对这些空间元素进行细致解读。研究结果表明,墙、门、窗等空间元素在《西厢记》图册中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标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参与了象征意义的建构,成为情感传递、权力争夺和社
摘 要:德国艺术家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绘画中的人物肖像造型充满了离奇、怪诞的特点,他将人性“异化”直观地转译到画面上,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以一种非叙事的表达手法去创造“异形”。本文首先对“异形”概念进行理论阐述,探讨“异形”与“变形”的概念差异。剖析埃因霍夫“异形”人物绘画的创作思路,及其“身体”叙事语言的材料性演绎,揭示埃因霍夫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的人文关怀,引发埃因霍夫对二战后虚无主义的关注,以
摘 要: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新蜀报》的木刻宣传画图像进行研究,探究其历史贡献和艺术特征,首先对《新蜀报》的历史背景和宣传目的进行分析,介绍该报刊的木刻和重庆地区其他报刊的木刻;接着对《新蜀报》的木刻宣传画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最后,通过对《新蜀报》木刻宣传画的接受和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今天的影响和意义。本文旨在对抗战时期的宣传文化和艺术传统进行深入研究,
摘 要:本文探讨了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对当代艺术创作及观者感官系统的影响。研究聚焦于物化媒介与数字技术如何重构艺术的视觉范式及艺术家的创作模式。通过分析杜尚与茱丽·梅勒图等艺术家的作品,揭示了艺术从物质媒介向观念性媒介的转变,以及数字媒介对视觉空间的重塑,并且在技术拜物的影响下技术的工具属性减弱,这种融合不仅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形式,也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身份及其在数字文化中的地位。 关键词:物化媒介;
摘 要:本文探讨Art to Wear即“可以穿的艺术”,其中大部分作品为服装,少量作品是帽子和首饰。通过分析Art to Wear代表艺术家,解读Art to Wear艺术作品,从而探讨美国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女性艺术家群体如何以艺术为媒介对自身经历进行叙述性表现。60年代末70年代初处于美国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众多美国名校的年轻白人女大学生,不断为女性的参政、就业、医疗、最低工资等争
摘 要:自《低地》出版以来,纳萨尔巴里运动中女性及其声音的缺失已被评论家识别并加以分析。表面上看,这部小说是拉希莉记录移民和家庭危机的又一力作,国内外学者对其中的反女性主义特征、纳萨尔运动中女性的地位、母性等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自然—女性本质主义隐喻及其与男性二元对立思维的逻辑陷阱尚未得到充分探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小说中性别解放和自然解放的进程。因此,本文试图揭露其中他者所面临的困境:女性可能
摘 要:在师陀的创作生涯中,长篇小说《马兰》展现了其在创作方式与艺术风格上的创新与转变。师陀作为一名叙事技巧运用繁多的作家,在其作品当中对叙事视角、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在他的小说中人物视角的多重变化,以及时间与空间上的象征性意义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师陀长篇小说《马兰》中的叙事艺术为研究方向,旨在研究师陀对于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以及叙事时间的不断转化,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
摘 要:鹤见俊辅是日本著名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通过探究他的思想形成过程,发现作为其思想核心的“黑社会道义”实际上是指“以人为核心的情义”,它在不同情境下表现为珍视“同道者间的情谊”、尊重“作为普通人的品格表达”、重视“超越个人的作为”和强调“对自身行为负责”。而这种行为信条来源于备受母亲体罚之下形成的“我是坏孩子”的自我意识。从切身体验出发,保持审问明辨,才有可能反抗权威,这也与著名的斯坦
摘 要: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梅毒等疾病的传播和1864年英国议会关于《反卖淫法案》的通过,妓女文学在文坛越发显现,越来越多的妓女形象从小说和戏剧的边缘人物走到了主人公人物的中心舞台。本文就以妓女为主人公的莫泊桑小说《伊薇特》和萧伯纳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结合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探讨其中蕴含的在有意识自我与超我协调之下的非传统自然主义中的身份流动性。 关键词:19世纪妓女
摘 要:晚明文人张岱以好游隐逸为乐,常常以文会友,畅谈“雅集之趣”,其中最受其喜闻乐见的就是即兴对诗,纵览张岱的一生,不乏精妙诙谐的对答趣事。他本是一位市井文人,见多识广,满腹经纶,在诗文即兴作对中颇负盛名。之所以有这才华,一方面因为受对称平衡传统文化习惯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父辈艺术启蒙和文学偶像徐文长的影响。再加上西湖带来的灵感,最终自成体系:摆脱过于讲究对偶平衡的诗赋传统,寻找一种既可灵动
摘 要:八十年代,因为新电影运动的出现,台湾地区影评界出现分野,分化成所谓“新”“旧”两派影评人群体。他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电影的美学观念与发展路径两个方面。支持新电影的影评人群体使用策略性影评,压制反对者的声音。这种策略性影评显见的负面作用是影响了当地主管部门与业界对这个时期电影的评价。随着新电影运动的结束,策略性影评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新”“旧”影评人,他们在中华
摘 要:法国导演尼古拉·菲利伯特的影像创作在人物塑造、剪辑结构以及声音多样化运用等方面强调“叙事”,有意识地突破了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界限,强调纪录片作为“电影”所应具有的叙事本性。与此同时,他偏爱在现实中寻找和建构故事,以一种即兴创作的精神捕捉细节,以保持故事内涵的开放性与现实的自发性。从根本上说,他摒弃主题先行的创作方式,并且与拍摄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对导演自身、拍摄对象而言都坚持了一种
摘 要:新时代东北年代剧通过对空间的选择与建构,以空间叙事对八九十年代东北地区社会改革的影像进行呈现,通过不同类型空间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场景。本文通过对自然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三个层面的分析,感受到新时代东北年代剧对民族属性与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关键词:新时代;东北年代剧;空间叙事 东北年代剧是以东北地区为背景,以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时间框架,展现东北地区人民生活和历史变迁的电视剧
摘 要:《走走停停》以北漂青年吴迪的失落返乡为线索,讲述了吴迪回乡后与家人、老同学组织拍摄电影并被当作纪录片拍摄对象的故事。作为一部具有元电影特质的影片,《走走停停》通过设置套层结构、文本互涉以及暴露电影“界面”,对真实与虚构、影像与现实等议题进行了自反式的思考。与其他国产元电影不同的是,该影片因聚焦于个人、家庭的私域空间而被赋予了“私影像”般自我审视、自我疗愈的能力,在公共话语与私人表达的重叠
摘 要:电影《母亲的直觉》以母职身份为核心叙事点,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规训与困境。影片对女性角色母职身份的强调与诠释不仅限于情节层面的功能,还折射出一种隐秘的意识形态运作。本文探讨了母职在影片中的多重呈现方式,揭示其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机制影响片中女性角色的身份认同与命运走向,并进一步分析影片背后的意识形态机制在性别身份再生产中的作用。 关键词:母亲的直觉;母职;性别身份;权力规训;意识形
摘 要:“善”与“恶”作为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作用于人以及个体行为的道德评价。电影《消失的她》作为一部以揭露人性为标榜的悬疑作品,裹挟了复杂的伦理场与善恶观。不难发现,它在叙事上通过“悲哀的善”而表达了“过度的恶”,徘徊于影像伦理的底线。本文立足于伦理学视野的电影批评维度,旨在刨除《消失的她》外在的票房神话与热门话题争议,针对其整体价值选择与意义指向的原罪性进行伦理反思,力图为今后的电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