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基于2024年5月“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者的观点,对当前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进行观察、解释和展望,为建构中国特色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建构央地事权分工的分析框架,开展观点综述和文献综述。研究结果:(1)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实践既面临公有制、单一制的特殊性,也蕴含央地关系、激励和监管机制等知识的一般性。(2)委托代理机制是具有中国
摘要:研究目的:厘清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自然资源损害、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在法律上探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可行路径。研究方法:演绎推理。研究结果:自然资源损害既可导致单纯的财产损失,也可导致生态环境价值减损。扩张现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一元救济路径,和“普通民事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组合叠加的二元救济路径均存在不足。应建立专门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赔偿范围可涵盖财产利益和生态
摘要:研究目的:证成“生态券”式自然生态空间有偿使用法律制度,并进行规范建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空间公平正义价值观下,“税费”式自然生态空间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一定程度上衡平了自然生态空间利益。因忽视自然生态空间安全价值,该制度在自然生态空间利益全面保护方面仍面临主体涵盖不全、利益混同、补偿滞后以及救济偏离诉求目标等困境。(2)受生态安全
摘要:研究目的:国土空间治理是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探究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阻滞矛盾及其与国土空间治理的逻辑关联,并提出可行路径,为优化城乡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治理促进城乡发展的战略导向历经以聚焦经济建设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以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阶段、以经济—社会—生态全面高质量发展为目
摘要:研究目的: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并运用“三步法”检验人—地—业三要素互馈互补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宅基地制度改革显著提升了余江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但提升幅度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余江区“宅改”通过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要素流动和重组推动城乡融合水平提升,但各要素组合的作用程度不尽
摘要:研究目的:探析增强农地产权稳定性对农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促进农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研究方法:基于2012—2021年中国市级面板数据,以2013—2019年开展的新一轮农地确权改革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农地产权稳定性的增强显著降低了农业碳强度,提升了农业碳效率,对农业低碳发展产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发展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从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视角下,为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城市多中心结构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特征,该效应是通过多中心结构对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实现的;(2)在不同区位、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城市之
摘要:研究目的:借助协同治理理论认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底层逻辑,从多层网络视角探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形成机制,为助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多层指数随机图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体的职能多样性和职能异质性对政府协同治理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排斥职能相似性的政府主体间建立协同关系;(2)非政府主体的整治任务多
摘要:研究目的:以生态保护与用地效率双重约束视角识别低效工业用地,探索其退出与利用转型路径,为工业用地减量化治理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基于“源地识别—廊道提取”研究范式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考虑生境隔离度评价并耦合低效工业用地评价构建工业用地分类治理四象限模型,综合判定江苏省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减量化区域。研究结果:(1)江苏省沿江经济带共有52处生态源地,分布零散,呈现“江南多于江北”的空间格局,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水—能—碳关联研究框架,并提出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期从多要素耦合视角深化土地学科的交叉研究,并为面向多目标权衡的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解析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资源基础、承载空间和“刚性”要素,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强度和布局直接决定了水—能—碳的相互作用格局和强度,并深刻影响水—能—碳关联关系。(2)
摘要:研究目的:构建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收支体系,基于“动—静”结合视角测算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针对不同碳平衡水平分区提出差异化调控策略,可为全面反映粮食生产碳平衡水平、协同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提供支持与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碳转化系数法,经验公式法,静态平衡指数,动态平衡指数,信息熵模型。研究结果:(1)黄河中下游粮食生产碳排放和碳吸收均为增长趋势,空间上均呈“西北低,东南高”态势。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适宜性视角挖掘研究区耕地与林地布局优化潜力,分析空间布局优化对林地和耕地系统韧性的潜在影响。研究方法:随机森林法,适宜性评价与系统韧性评价。研究结果:(1)永康市林地与耕地的空间布局存在较高优化潜力;(2)以适宜性提升和面积平衡为原则,80.81%的陡坡耕地可与平原林地在空间上进行置换;(3)空间布局优化提升了耕地的抵抗性和适应性与林地的抵抗性和稳定性,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地
摘要:研究目的:梳理数字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国际经验、历史演进和现状特征,提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新质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和实现路径,以期为新质生产力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理论研究法和系统实践分析法。研究结果:(1)数字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亟需构建目标重塑、内容重构、模式重建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整合、通专融合、理践结合的人才培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