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关于1980—1990年代诗歌发展的表述中,“断裂”的说法和“进步”的叙事都不足以准确而清晰地概括或勾画这两个年代诗歌的关联,必须回到两个年代诗歌的具体情境中,梳理各自的发展线索以及二者在诸种因素的合力下出现的更迭与转变。从两个年代的重要诗歌出版物入手,能够透视这两个年代诗歌的复杂联系及其隐含的种种议题。通过梳理并分析一些关键而被忽视的诗歌出版物及其形成的场域,可以发现:1990年代诗
内容提要:自1942年3月奉调延安后,贺龙对延安文艺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方面,他主要通过倡导“文艺工作者到前方去”和批评延安文艺工作者与前方脱节的现象,强调延安文艺要密切与现实的关系、及时地反映现实,从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在对现实的评价方面,他要求延安文艺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处理好“歌颂和暴露”问题,尖锐地批评了延安出现的将批判矛头指向革命阵营内部的“暴露黑暗”的作品。在形式层面,他主张延安文艺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大众化、通俗化。贺龙关于延安文艺的意见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脉相通,引起了延安文艺界的及时关注和积极回应,有力地推动了延安文艺的转型。
内容提要: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新创作选拔本”丛书,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新中国的文学创作实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从“现代文学”转向“当代文学”出版方向的一次重要调整。“新创作选拔本”丛书延续了1948年“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辑思路,试图建构新中国的“人民的文艺”,强调文艺作品的“工农兵方向”。“新创作选拔本”丛书确立了合作化小说中“两条道路的斗争”的主导叙事模式,突出了工业题材小说中“党的领导”的“决定性”力量,推动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成长叙事”模式的生成。可以说,“新创作选拔本”丛书在编辑思路、题材内容的选择和叙事模式的规范等方面,为此后“红色经典”的生产机制奠定了重要的范式。
内容提要:吴亮通常被视为1980年代中后期先锋批评家的代表,但他的批评活动实际贯穿整个1980年代。批评家吴亮在1970—1980年代之交登场时,主要持一种强调“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写作”的批评观。他在1986年前后对新的文学经验的甄选与描述,也仍然是此前观念的延伸。而这种指向现实精神的形式研究,有别于《马原的叙述圈套》中更为激进的、朝向“纯文学”观念的形式主义批评,呈现出理解先锋文学思潮的不同视角。本文尝试还原“先锋批评家”吴亮的多重面孔,并在批评家研究和文学批评史层面重返先锋文学。“确定性寻求”是吴亮批评转向的内因,这种在文体与态度上从对话到独语、从“亦此亦彼”到“或此或彼”的转向,影响到吴亮在先锋文学批评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提示了先锋文学思潮落幕的内在缘由。
内容提要:先锋小说以反传统姿态闪耀文坛,在现实主义传统之外开辟出一条新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方向。先锋小说的出现主要来自思想解放的赋能和西方文学的影响,它通过叙事形式变革实现了文学思想的突围和文学意识形态的重建,叙述生产意义,形式创造思想,由此推动当代文学思想从主流到个人以及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思想史意义。
内容提要:《文艺报》从创刊开始,就注重与群众作者的关系,并一直把文艺通讯员队伍的联络与培养作为重要的业务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通讯员。他们在不同的历史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能够参与和见证新政权文艺体制的历史建构。文艺通讯员培养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一项重要经验。
内容提要:女性书写中的底层经验书写,不仅仅是女性知识分子作为主体书写底层女性,还有许多之前从未进行过文学创作、拥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的素人女性写作者参与书写。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写作,素人女性作为主体的底层经验书写总是带有强烈的自我书写意味和时代印记,她们的作品或隐或显地展现出了处于现代社会底层的女性独有的个人创伤、身体伤害以及生存困境。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她们试图冲破集体想象而找回自我主体的抗争和努力。
内容提要:网络文学在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付费网络小说在文化上有三大发展趋势,分别是走向大众化、走向类型细分,以及走向自觉追求文化价值。这三种文化趋势体现了付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增大,商业化更加彻底,并且更注重精品作品的制造。但随着“免费网文”的到来,良性循环被打破,网络文学整体走向重噱头、重流量、轻文化的快消品时代,这令我们忧虑,也让我们重新反思商业与文学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