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1991年开始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表决,同意在教育硕士下面增设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经过10年发展,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职教硕士”)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时代背景下,职教硕士需要创新性开展培养工作,以推动职教硕士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基本办学定位,分类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是高教育系统在历史演进中,沉淀形成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这三种类型的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共同构筑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如何引导不同类型
摘要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既共同支撑着我国“自强卓越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共同使命,也各自承载着独特的责任。通过对三种类型高校的发展历程及其类型化特征进行梳理与挖掘,发现研究型高校具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综合交叉融合、国家前沿科技攻关”的典型办学特征;应用型高校具有“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学科专业一体凸显应用取向、以本科教育为主兼专硕培养”的典型办学特征;技能型高校具有“职业性与技能性并重培养、面向市场专业集群式发展、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的典型办学特征。为应对三类高校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三类高校的发展方向是:研究型高校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用型高校应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技能型高校应培养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
摘要通过重构技术知识的合法性地位,技能型高校已成为我国高校的独特类型,意味着高等教育体系从“纵向层次”向“横向分类”转型。然而,有关技能型高校的范畴、特征与发展定位,在学术界尚属亟待探索的研究领域。基于高等教育类型化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本土化实践,系统梳理高校分类制度的理论依据,厘清技能型高校的核心范畴与特征,并通过解析政策文本的价值导向,重点探究该类型院校的发展定位。研究认为,潘懋元先生关于高校类型“三分法”的学术构想为当代高校分类奠定了学理基础;技能型高校的范畴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并具备教育形态、知识生产与社会功能三方面特征。就发展定位而言,可通过目标定位、层次定位与科研定位三大维度进行考量:目标定位强调行业导向办学特色;层次定位强调构建完整的培养体系;科研定位则聚焦解决行业企业实际问题。
摘要在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政策语境下,技能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研究型高校应有明确界限,并始终以高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内核。在法理依据上,《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位法》等法律法规赋予技能型高校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与责任。但当前技能型高校在改革发展中仍存在诸多法理困境,主要包括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标准体系尚未构建、与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相适配的技能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容尚不明晰等。为此,有必要以保障学生受教育权为核心建构技能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法理逻辑和法律体系,在《高等教育法》中新增技能型高校学业标准内容,同步更新下位法律法规对应内容,并且在招生、管理、合作、评估等方面明确相对较为具体的行为举措。
摘要技能型高校作为与研究型、应用型并列的高等学校类型的首次明确,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已经呈现“学术一应用—技能”三元协同新格局。通过对比分析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典型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技能型高校发展历程,发现技能型高校形成与发展的逻辑根植于产业变革引发需求升级的外源性驱力、教育系统功能分化激发的内生性动力,以及技能人才个体成长倒逼的适配性张力。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技能型高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逻辑起点,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养能直接服务于产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职业导向性、产教融合性与技术迭代性三大核心特征。推动技能型高校建设,应充分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提升高校办学实力,同时也需要多元化社会力量支持。
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新时期我国产教融合的新典范,其建设政策旨在配套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亦是各地响应国家深化产教融合实践的具体体现,存有共性亦含有特性。运用Nvivo12 plus对全国34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其建设的话语关注集中于“市域”中的产教融合、发挥市域产业基础和工业体系的优势、强调多主体的聚力共建和资源配置的聚合与共享。通过系统分析政策文本,可描摹出市域联合体建设具有锚定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构产教融合组织结构、重建产教融合合作共同体和延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等特征。其建设背后的价值逻辑体现在推动国家产教融合制度创新的政策逻辑、赋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逻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逻辑等方面。
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整合区域经济与教育资源的新型协同模式,通过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的三方联动,解决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研究表明,其高效运行依赖于各主体的精准角色定位:政府发挥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及环境营造作用;企业作为需求端驱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适配;教育机构则通过专业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及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当前实践表明,主体协同不足与资源匹配低效是制约联合体发展的核心瓶颈。未来需通过立法赋权、建立“四共”动态调整机制等路径,强化协同效能,为深化区域产教融合、创新区域生态系统发展提供策略。
摘要为客观呈现职业本科教育招生吸引力的现状,以2024年职业本科院校普通高考招生数据为依据,选择“职业本科院校在其所在省份录取最低分数线与所在省份本科投档线的差值”和“职业本科院校所在省份录取最低分数线在本省所有本科招生院校中排位的百分位数”两个关键指标来判断职业本科教育招生吸引力的真实状况。经统计分析后发现,职业本科教育招生吸引力整体处于中低吸引力水平,并且其内部存在较大分化,东部地区职业本科院校招生吸引力显著高于中西部院校且中部吸引力最低,公办职业本科院校招生吸引力显著高于民办职业本科院校,由“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升格的职业本科院校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基于调研结果,职业本科教育招生吸引力亟待通过坚守类型教育发展定位、补齐民办职业本科关键短板、实施重大项目牵引等举措来进一步提升。
摘要文本是国家政策最主要的载体,是政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活动过程的反映。通过对政策文本年度数量、发文主体、文本体例、政策领域、政策工具等分析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具有稳定性和层次性,主体多元化与协同性,关注重点发展领域,政策工具类型多样化等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着对高质量发展缺乏足够关注、政策模糊性较高、政策工具权威偏好、政策内需性有限等现实问题。面对新形势,政府应围绕从“聚焦”到“综合”,扩展政策内容的覆盖范围;从“模糊”到“细化”,加强政策的落实与推广;从“偏好”到“均衡”,优化多种政策工具使用;从“外源”到“内需”,提升政策供给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
摘要基于政策网络理论,以全国112所高职院校2017-2023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双高计划”政策执行对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产生的净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双高计划”政策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水平,这一提升通过政策网络结构和政策网络执行主体作用的发挥予以实现。为提升“双高计划”政策执行效果,需改善政策网络环境,优化政策网络结构,激发政策网络执行主体活力,以确保政策的高效执行与目标实现。
摘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论纲》一书聚焦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以系统化、专业化的研究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科教融汇体系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关键领域的应然运行逻辑与可为实践路径。该著作通过构建立体化的理论框架体系,深刻剖析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既从学理层面厘清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与本科教育层次属性的有机统一逻辑,又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了产教深度融合、科教双向赋能、国际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对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