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第二个结合”的论述,有必要加强学理化研究阐释。通过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转换为研究视角,从转换的展开形式入手,可以回溯和梳理出“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渊源,即与“第一个结合”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转换逻辑进行分析,可以探究出“第二个结合”的内在机理,即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相辅相成。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第二个结合”
摘 要:唯物史观是以现实的人及其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提供了观照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意蕴的根本视域,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利益主体、实践主体以及价值主体,并从人的本质需要、社会实践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方面揭示了文化诞生的逻辑起点、发展的逻辑中介以及最终的逻辑归宿。在此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核心要义表现为“文化发展满足人民需要”“文化创造扎根人民社会实践”“文化成果由全体人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从革命文化看,其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作风和实事求是思想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看,其蕴含的精神价值、科学理念和理想信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深刻认识和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
摘 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坚实基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共同努力探索出的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得以不断演进发展。现阶段,中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充满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中国
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建设中华文明作为自己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大特征,遵循“两个结合”的正确方法,努力践行“第二个结合”。秉持全球视野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 要:自2003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历经20年的风雨兼程,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指日可待。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互联网+、物联网、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冰雪经济”等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向,为东北振兴提供了蓝图选择。高质量发展的冰雪经济为东北振兴地提供了动力引擎,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了“感知-利用-建构
摘 要: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富矿”,其深厚的工业历史积淀、劳模精神传统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深度融合,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引领支撑和实践创新场域。然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保障力度不足、教学内容开发不够、利用效果待提升等现实问题,要求政府、企业和高校从顶层设计、课程研发、资源网络搭建以及校园文化营造四方面下功夫。
摘 要:在唯物史观视阈下,劳动自由是具有历史生成性的过程,其展开与完成始终与分工演变紧密相连。生产力水平和谋生方式限定着劳动自由的历史进程,劳动自由的发展体现为劳动解放和自主活动的普遍化。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劳动自由才得以完成。因此,劳动自由的过程即消灭被迫分工的过程,随着分工不断拓展,历史也越成为世界历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催化雇佣劳动制度必然消亡,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自由劳动,完成劳动
摘 要:格老秀斯的自然法思想建立在“自然状态”与“自我保存”这两个论点之上,前者使自然法摆脱了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公意”的依赖,后者则为战争的合法性提供了自然法的理论支撑,但是作为格老秀斯立论的基点,对其始终缺乏系统的梳理。以他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为视角切入,我们得以深入解读格老秀斯自然法理论的内涵、调整对象以及普适性等多重维度。格老秀斯以自然法为基石,构筑包括战争法在内的现代国际法体系。由此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银发经济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口结构变化与未富先老现象,让银发经济发展更具紧迫性。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呈现需求个性化转变、数字技术积极赋能、福利性与市场性兼容等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仍存在市场发展空间有限、消费需求不足、政策支持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金融扶持力度不强、人才相对匮乏等实际问题。为此,需要依托数智化技术,提
摘 要: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数字技术创新缺乏新动能、数字化转型能力有待加强、数据要素势能释放不充分、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有待夯实、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在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超大规模市场、政策支撑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从“新引擎”“新动能”“新赛道”“新红利”“新载体”“新格局”六个
摘 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正呈现“爆炸式”发展,在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大批曝光率相对较低的城市也因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而迅速走红,并凭借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旅游消费者,逐渐成为被大众选择的小众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短视频平台;小众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 中图分类号:F592.7;G206 文献标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时代难题的伟大创举。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生态文明建设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当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价值观念、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呈现出高度耦合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价值观念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其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均深深扎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理解、诠释并彰显这种内在关联,不仅是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理念的必要步骤,更是凝聚共识、创造条件,加快新质生产力建设步伐的关键前提。经深入考察与分析,这种内在关联具体体现为三重逻辑:其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使其形成独特的
摘 要:陇西李氏在北魏时期为一流高门,家族成员多位高权重,这主要得益于陇西的战略地位、李氏代人的身份和李冲受宠等因素。李氏家族与拓跋宗室有较为深厚的联姻关系,这不仅进一步稳固了李氏的地位,也促进了宗室的士族化和文化上的汉化。李暠作为西凉的开国君主文化素养较高,并且积极地发展文教事业,逐步培养出了李氏崇尚传统儒学的家学门风,也使西凉境内文化氛围浓厚。李宝归附北魏之后,李氏成员与西凉士人纷纷前往平
摘 要:《诗经》中最早出现关于“游女”的记载,“游女”形象在东亚范围内经历了传播演进,见载于史书文集中的“游女”形象有贞女、神女、出游女性、无业女性、淫女、生物体等6类。高丽王朝存在着“游女籍”与“恣女案”的耻辱刑,“游女”即淫女,同时在沙平津等特殊地域存在着“游女”从事倡优之业的现象,本质上高丽王朝的“游女”释意仍在东亚文化框架之内。高丽王朝的“游女”之风有东夷风俗文化的渊源,高丽王朝在律法
摘 要:针对康雍乾三朝被发遣至东北为奴的罪犯群体中再犯罪现象进行深入的整理分析,发现其产生源于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一是边疆治理体系的相对薄弱,导致监管措施难以有效实施;二是为奴遣犯的特殊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边缘,易于滋生犯罪动机;三是东北地区复杂的社会环境,为再犯罪提供了土壤。其中再犯罪涵盖暴力、盗窃及欺诈等诸多类型,组织形式则趋于小型化、隐秘化,加剧了治理难度。此类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东北边疆的社会
摘 要:纵观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化,承载着忠义内涵的关公文化不容忽视。不论是源于求财、驱邪的目的,还是源于对仁、义、孝等等美好品质的追求,关公信仰在人们的信仰体系中已经长期存在。关公信仰以关帝庙作为物质载体和外化表现,其修建和修缮既体现出该区域对于关公文化的接纳,也反映出了中央政府治理该区域的政治策略。清以来,在黑龙江将军辖区修建了若干的关帝庙,对黑龙江将军辖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清代关公信仰在黑龙
摘 要:深入探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生成机制,不仅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课堂干预依据,还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采用PISA的追访数据对中国台北5857名15岁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中介模型研究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是多维度的,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这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地
摘 要:法治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法治素养培育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存在多方协同育人格局尚待完善:家庭“第一所学校”的基础作用不够凸显、高校系统化培育的实效性亟待
摘 要:《当代中文·课本》(俄语版)正式课文的编写体例有三种形式,补充课文的编写体例略有不同。整体看,《当代中文·课本》(俄语版)的编写体例比较规则。《当代中文·课本》(俄语版)的内容分析中详细地考察了教材语音部分、词汇部分、语法部分、课文部分的编写情况,另外对《当代中文·汉字本》(俄语版)和《当代中文·练习册》(俄语版)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当代中文》(俄语版)体现了“词汇等级整体看较为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其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涵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涵育时代新人,是时代新人增强文化自信、明确文化使命、构筑文化认同的现实需要。在涵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现实广度突出出来。通过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说服力、传播影响力、实践感染力,来夯实时代新人的思想基
摘 要: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针对性与吸引力的核心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学习实践与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兼具个人魅力、思想深度与群众温度的语言艺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提供了具有引领性的宝贵范式。基于习近平语言艺术的核心特征,从提升话语吸引力、强化情感感染力、增强理论说服力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其对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具体启示与转化路径,旨在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如何准确监测和评估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监测模式与指标体系,监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测量大学生的道德、学习、人际交往等行为特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并加以教育引导十分必要。大学生思想状态监测模式与指标体系,不仅丰富了大学
摘 要: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它不仅能够凝聚城市的历史文脉、文化底蕴和市民的共同价值取向,还能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从街头巷尾的市井气息到高楼大厦的繁华景象,无不渗透着城市精神的独特韵味。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深入探讨城市精神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实现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市民的凝聚力与增强城市的向心力,还能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经验以供借鉴和参考,推动两
摘 要: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路径,是新时代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的开展旨在塑造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作为传统思政的数字化延伸,网络思政教育依托多元平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束缚,并增强了教育的渗透力,以互动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提升育人实效。但当前的网络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内容同质化、互动单向化、覆盖碎片化的问题,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最终成效。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