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升华,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研究是学界近年高度关注与聚焦的前沿和焦点论题。借助文献计量软件对近20年来源于CSSCI期刊相关主题研究论文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从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发文数量、发文热点、科研基金等维度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景。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
摘 要:在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展现出鲜明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原则。历史逻辑上,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发端、确立以及巩固的历程,最终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体现了自我更新的连续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在现实原则方面,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强调立足“现实的人”,以及发展自身应有的全球文明视野,从而确保中华文化主
摘 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命题,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展望,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神富裕思想的基因内核,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接力谱写精神共富华章的初心使命,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时代长征之路上,要注重通过物质奠基、教育引导、思想武装、观念驱动、文化铸魂等现实路径,多措并举地推动
摘 要:中华文明在发展中呈现出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和平性、包容性。连续性是首要特性,与其他四个特性一起表现为中华文明的系统特性。连续性是其他四个特性的基础;其他四个特性则共同推动中华文明连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相因相生,相互统一。以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互动机制,可以深化对中华文明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系统论;生成理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摘 要:生态旅游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要素资源整合、产业改革升级等方式,在自然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一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理论。新质生产力可以为海南省生态旅游智慧化、个性化、高效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思路。顺应时代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向,海南生态旅游需要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发展,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为此,本文研究海南生态旅游新质生
摘 要: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的高效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不仅有助于重构国际正义体系,推动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还能统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进而把握战略主动权。虽然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看似分属不同领域,但实则同根同源、相生相长,二者在构成要素、技术基础、产业体系以及发展需求等方面,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前瞻性的视角深入研究二者高效融合的内在机理,并基于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根据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变化对生产力规律所作出的最新认识,同时也是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和人口结构转型的实践要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新质生产力作为数字时代下生产力的新质态,一方面改变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劳动者、劳动工具以及劳动对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彰显了人的本质力量,使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客观需要,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准则,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必要任务。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遵循内容结构、教学形式、育人效果“三位一体”的原则,从理论、教学、实践三个维度共同发力,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教学新格局。结合各课程特点,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融入教材内容中;创新
摘 要: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理论学习模式单一、学习内容系统性不强、学习连贯性差等。坚持科学的学习原则、构建新媒体学习矩阵、激发党员学习热情、统筹新旧学习方式、健全新媒体业务能力培养机制、打造融媒体理论学习品牌、加强监督等方式,都是突破融媒体时代基层党组织理论学习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
摘 要: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根本支撑。高校是高素质教师科研队伍的“聚集地”、核心技术突破的“策源地”、新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壮大高校教师科研队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撑,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变量与关键要素。从“应为之要”看,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主体”,构成壮大高校教师科研队伍的理论必然;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构成壮
摘 要: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中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列为课程设计的逻辑主线,并明确提出现代化教学要将人工智能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化教育的并轨。本文以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学实践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究与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研学实践课程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为相关方向研究提供有效借鉴与参考。
摘 要: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立法指引和法律保障,从法律上明确新形式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和行为规范。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网络环境中负面信息的冲击、开展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缺少整体关联性等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加大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基于
摘 要:县域城乡教师流动有助于缩小地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层面的宏伟目标。20 多年来,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了许多有关教师流动的政策,不断在制度和实践层面探索县域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然而,城乡教师流动政策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流动方向单一、流动人员结构单一、流动过程滋生腐败。县域城乡教师不合理流动,导致了乡村教师队伍质量下降、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地,初中课堂教学管理已然成为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我校提出了“五学”课堂的管理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既要突显出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又要突显出管理的艺术性;保证初中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又能拥有轻松的学习心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认知等,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高效学习,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科学教学,从而全面提升课
摘 要:精神性是福柯自1978年5月以来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学界当前缺少对这一概念的整体研究。同时,学界对于晚期福柯的思想的转向依然争论不休。因此,本文以构成晚期福柯思想转向之承接点的精神性概念为中心,从思想和概念之内在生发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转向。首先在福柯思想史研究的视域下,精神性被视为一种“经验”,其具有批判“屈从化的主体化”和促进“真正的主体化”的双重作用。其次,通过对晚期福柯思想转
摘 要: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借助于自我意识结构的时间轴模型可直观地看到,主体我是当下之我,客体我是历史之我,自我意识就是当下之我对历史之我的意识。由于人的感性有限性,自我意识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具有命定的矛盾和误导结构。对此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人需要做的就是分清当下之我和历史之我,认清自我意识的特殊结构,充分意识到当下之我的独立性,入乎其内又不忘出乎其外,通过对曾沉没于对象的历史之我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时代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使得传统分工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仍然可以为探析社会分工提供理论支撑。因此,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出发,分析数字时代分工的新特点与实践挑战,并探索适合数字时代的分工模式与治理方式,对于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推进健康分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
摘 要:关于如何理解法治的概念,学界仍然存在着理论争鸣。形式法治论者主张,在法治国家中,法律必须符合形式合法性原则;而实质法治论者主张,法律不仅必须符合形式合法性原则,而且还必须符合公平正义、人的尊严等实质价值。形式法治论的缺陷在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从规则之治滑向专制的困境;而实质法治论的缺陷在于难以妥善处理实质价值和规则的冲突,容易导致公权力机关漠视规则的风险。程序法治论通过法律程序为理性商谈
摘 要:《数据安全法》生效施行以来,以公安机关、国家网信部门等为主的行政机关显著加强了平台数据安全的执法力度,重点着手解决数据安全领域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执法效果。由于平台数据安全具有特殊性,因而相关主体在平台数据安全中的行政执法与传统的执法是有所不同的。从行政执法的角度,分析研究平台数据安全行政处罚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规范路径和方法措施,从而规范平台数据安全的行政执法,有利于保护平台
摘 要: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中,乡村社会组织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具有独特贡献。然而,当前乡村社会组织由于偏重建构治理共同体抑或偏重维护村落共同体,未能有效助力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甚至带来一定的治理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治理效能,在培育过程中应均衡其作为治理共同体与村落共同体的双重角色。为此,应以治理共同体为基准,制定乡村社会组织发展目标和治理职能,同时依托村落共同体,奠定其治理根基并采用适宜
摘 要:与传统的正义理论相比,数字正义拓展了传统正义理论的场域,关注数字化社会中技术、数据和算法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的公正性和平等性。老年人作为数字社会的特殊群体,正面临诸多障碍。数字素养差异、算法黑箱以及社会排斥是老年数字弱势群体的成因,在数字社会中老年数字弱势群体深陷维权意识不足、信息茧房、未能充分享受数字化服务等困境,这与数字正义的内涵相违背。针对上述成因和困境,应从法律、思维、社会三个层
摘 要: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19世纪末,人口爆炸落入“马尔萨斯陷阱”的山东西部与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到了总崩溃的边缘。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存危机叠加帝国主义“洋教”入侵带来的民族危机迫使农民选择了底层家庭武装化、士绅结社、会门组织化的群体化生存策略和集体暴力。同时,“洋教”势力进一步争夺生存资源并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新话事人”。由此导致“教
摘 要: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在太原设立八旗驻防,形成了太原驻防八旗定居于此的格局。清代中期,在清廷“恩养”政策的影响下,旗人家庭可以依靠清廷粮饷过上富足的生活。清代中后期,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太原旗人生计出现了一定的困难,虽然清廷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清末,在清廷财政危机加剧、旗人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叠加下,太原旗人的生计问题进一步凸显。民初,各地驻防裁撤,旗人饷
摘 要: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长达14年之久,致使东北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解决日本对东北地区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共中央东北局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东北解放区农业发展的措施,但由于国共关系恶化,内战爆发,国民党当局实行了经济封锁政策,农产品销路受阻,导致东北北部地区农民获得生活物资途径减少,东北解放区财政则更加拮据。为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突破财政困境,恢复与发展东北解放
摘 要:科技因素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和推动科技领域的发展进步,始终坚持科技发展的重要地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指引下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开展了广泛的科研活动,在同抗日全局和根据地军民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战斗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入认识,摸索总结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内在联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摘 要:当前全媒体不断趋向智能化,已嵌入并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借以全媒体的功能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有了新的发展面向。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以何传承传播与何以传承传播的命题,从生活器物、规约规章和思想精神窥析或可明了命题边界。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的视域迁移,仰赖全媒体之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要遵循术道相依、文以载道,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要求,在短频快中把握新旧、快慢更迭。文化是人
摘 要:21世纪媒体演进改变了我国传媒业既有的格局和生存方式,中国新闻传播系统作为中国社会整体系统中与意识形态工作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数智化时代完成主流新闻媒体现代化转型,不断提升巩固主流媒体的传播效能,是值得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问题。当前新闻传播领域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偶像崇拜加剧“娱乐泛化”乱象,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现象,工具理性加剧“过滤气泡”效应,准确研判舆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