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同时扮演着保障者、设计者、推动者的角色,彰显出强大政党领导与现代国家建设的中国逻辑。这决定了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呈现出双向塑造的互动逻辑:一方面,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先决条件。从理论逻辑看,自我革命的彻底程度决定着现代化进程有效推动的实践深度;从历史逻辑看,坚持以自我革命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是国家发
摘 要: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文化篇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内涵丰富深刻,通过实现“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想解放,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思想具有辩证
摘 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表明,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模式的活力已经耗尽。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要想赶上现代化的步伐,都必须对原来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便开始酝酿改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苏联则在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开始改革。在苏联开启改革时,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苏共并未吸取。中苏两国走的是不同的改革道路,两国在对
摘 要: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抱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尝试。从最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失望,到对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体味,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接着选择苏联式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是毛泽东探索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
摘 要:马克思与蒲鲁东是19世纪资本主义的同时代人。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蒲鲁东主义都是在回答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聚与贫困积累并存的问题中产生的。围绕摆脱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问题,马克思和蒲鲁东有着几十年的思想交往。但面对相同的时代课题,二人作出不同的理论解答。蒲鲁东早期对劳动者贫困现实的关注、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以及寻求解决现代贫困的努力,得到过马克思的肯定,但他们在对贫困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理解
摘 要: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历史悠久、组织严密、特征鲜明,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民主党之一。自1889年成立至1945年二战结束这段时期,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经历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风云变幻,其消长沉浮极具研究价值。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诞生背景需要从历史与理论双重角度进行追溯。而该党在这段时期的发展史,则可以划分为1889—1918年、1918—1933年、1933—1945年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各有其特
摘 要:没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和革命实际需要,摒弃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建党模式,创建以暴力夺取国家政权为最近目标的建党新模式;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趋势突显的新形势,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根据俄国基本上是农民国家的实际国情,创造了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这样,列宁就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然而
摘 要:20世纪初,东方和西方分处民族运动发展的第一趋势时期和第二趋势时期,亚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西欧进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期。在世界革命将在西欧国家爆发并解放所有民族的观点主导下,列宁以西欧对民族问题的政策应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利益为原则,以反对资产阶级分裂工人的民族主义为立足点,制定了“无产者联合”这一囊括东方在内的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其后,东方民族革命地位的上升和列宁对社会主
摘 要:党的历史决议是党内重要文献,不仅具备显著的政治功能,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决议研究,从着重于政治功能与意义的阐释,到加强对决议起草历史细节的梳理与方法论意义的揭示,逐渐呈现出多专题、多角度、多方法交叉融合的总的特点。梳理、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决议研究情况,使之呈现出清晰的学术脉络,有助于我们观察和理解学界如何认识“党总结自身发展历史的历史”,有利于深化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白区工作是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白区历史研究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白区历史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共识,即以城市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下斗争为主要考察内容,在学术研究和党史基本著作编写方面取得积极成果。理论层面的成果包括对白区工作方针、白区斗争策略原则、白区工作的历史地位和经验教训的研究,实践层面的成果包括对白区工作方方面面的考察。拓展和深化白区历史研
摘 要: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苏联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苏联各政治派别针对采取何种方式和怎样的政策进行经济体制转型提出了各种主张和方案,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斗争。这些争论涉及社会主义国家要走怎样的经济体制转型之路、建立怎样的社会制度、是在原有的框架内推进体制转型还是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等重大问题。这一时期围绕体制转型展开的争论与提出的相关方案,为叶利钦出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后推行被称
摘 要: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经历了初建、落实和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建设沿线重点国家。将俄罗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的进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国
摘 要: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全方位多领域的互联互通,而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铁路建设是设施联通的关键一环。“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铁路外交,经历了准备期、初始期和加速期三个时期,包括战略援建型、战略投资型和战略互动型三类项目,在理念、机制和方法三个层面上都有所创新。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铁路外交,为沿线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深化了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互信。铁路外交承载着中国
3月1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同步参加开学典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出席并讲话,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突出办刊特色、方便作者有针对性地投稿,根据本刊功能定位、学科侧重和栏目设置,发布《中 国 浦 东 干 部 学 院 学 报》2024 年 选 题 指 引。对于重点选题文章和优秀稿件,将优先编发,优稿优酬。敬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构建新发展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