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1965年出生于新疆,祖籍浙江青田。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工笔人物画学会第二届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被聘为2019度国家艺术基金“‘一带一路’中国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指导专家,担任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网络评审专家,黄河入海口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画院名誉院长。作品曾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入选第十届、第十二届、第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艺术创作更加趋于人性化和多元化,原来单一的材料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口味的艺术佳作。因此,综合材料就成为艺术创作者不断追求和运用的媒介。综合材料艺术的产生是有历史渊源的,它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是被一些追求前卫的立体主义艺术家接受和传播。通过分析综合材料绘画中材料美与肌理美的审美特点,
摘 要:书法与国画皆为中国悠久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历程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书画同源”的理念便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国画与书法均展现出国人对于自然之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艺术精湛表达的渴望。人们于春秋末年已开始有意识地创作文字,而绘画最早现身于形态各异的陶器之上、嶙峋突兀的岩壁之间,其初衷多为描绘物象、记录行为。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与生产力的稳步
摘 要: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对花、鸟、虫、鱼等自然动植物进行刻画描绘,集中体现了艺术创作者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之间的审美关系,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特点。虚实关系在中国花鸟画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能够切实提升整体画面的自然韵律和艺术意境,让作品具有更好的空间层次感,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需求。从构图法则、空白象征、意境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进一步对中国花鸟
摘 要: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至今,通过笔墨构建出的画面形式来展现审美趣味是最为基础和常见的表现手法。中国水墨画擅长以简练概括的笔法来进行主观表达,通过抽象或写实的画面来展现画家的精神世界。当代水墨人物中的画面形式表达大致可分为画幅构图、材料运用、人物造型与精神表达四个方面,从这四个角度结合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形式趣味;当代水墨人物;画面形式 一、画幅与构图中的形式趣味 传统水墨作品构图
摘 要:没骨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研究探析当代没骨花鸟画的起源,并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当代没骨花鸟画创新发展的三重路径:第一,有效继承与创新“骨法用笔”的创作理念;第二,巧妙融合西方绘画中的色彩理论与技法;第三,强调现代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没骨花鸟画;当代;创新发展;路径;花鸟画 没骨是中国传统花鸟画技法中的一种。“没”字有
摘 要:在探讨艺术的广阔领域中,中式美学与当代中国油画的交融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且富有深意的课题。中式美学作为华夏文明数千年积淀的智慧结晶,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手法,一直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油画,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绘画形式,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本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碰撞与融合。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油画艺术家们开始更加自觉地探索将中式美学融入油画创作的可
摘 要: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提升了其艺术价值。挖掘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运用和文化诠释,分析其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独具特色的审美表达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代油画的结合,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元素的传承与发展,更为世界艺术的多样性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当代油画;文化诠释;审美表达 一、中国传统元素概述 中国传统元素深深植根于悠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题性美术创作一度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主流,尽管在改革开放后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开始变弱,但它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主题性油画创作为基点,梳理其历史演变,并从艺术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进行主题性创作和创作手法的统一与多样性三个方面对主题性油画创作的当代性建构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主题性;油画创作;演变;当代性 一、
摘 要: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历史上一个由“主义”引领的文化创新时期,对油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后现代主义如何影响油画艺术的复古趋势和创新实践,并分析油画艺术的当代性转换,旨在促使油画艺术在复古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油画;复古;创新;当代性转换 一、后现代主义与油画艺术的复古趋势 (一)复古趋势的定义 从19世纪开始,时代风格就一直在展现当下的新生活、阶段性的复古和对
摘 要: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其魅力不仅源自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更来源于画面所呈现出的秩序感。秩序感作为评判绘画作品形式美感的核心要素,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审美价值,还深刻地传递了艺术家的精妙构思和对物象的独特见解。通过对秩序感进行基本概述,分析其在油画秩序美中的表现,并融合对秩序感形式语言的理解,将其融入个人的创作实践中,让油画作品具有更丰富的秩序美感,不断探索油画表现形式的多种可能性。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新潮”之后,中国风景油画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整体面貌,以鲜明的色彩语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在这一阶段,色彩的运用更加强调其承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功能,成为表达民族审美与哲学思想的重要媒介。艺术家通过情感化的色彩意象、细腻的光影层次以及富有创新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风景油画的表现范畴进行了全面拓展。同时,数字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推动了色彩表现技法的革新,赋予画
摘 要:在中西方绘画中,镜像一直是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描绘的对象。镜像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不仅是绘画表现的媒介和手段之一,更反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镜像似乎一直处于真实和虚幻的边缘,成为艺术家们热衷于表达的主题,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深入思考。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艺术家就将镜子作为连接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桥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镜子也频繁出现。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
摘 要:当代内蒙古油画创作丰富多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和内蒙古独特的地域文化分不开。对草原生活主题的表达和研究,在其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草原生活主题油画记录了草原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通过这些油画,我们可以了解到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发展变化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草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紧密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这个重要问题展
摘 要: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经常被用来研究绘画的主题、意义及其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它不仅对西方绘画研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对于中国绘画研究也同样如此。胡瓌的《卓歇图》是一幅描绘北方草原民族人物和自然景观的中国画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角度对胡瓌《卓歇图》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其前图像志、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层次,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更好地理解胡瓌的《卓歇图》。
摘 要:唐代之前,儿童形象多以次要角色出现在绘画当中,在经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后,在宋代,形成了以儿童为绘画主体的独立画科——婴戏图。宋代婴戏图真正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被记录在册,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婴戏画家,如苏汉臣、李嵩等,创作出了一系列流传至今且仍具有极高价值的作品。着重分析宋代婴戏图中的内容分类,从人物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等方面举例分析婴戏图所描绘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婴戏图;婴孩形象;环
摘 要:《采薇图》乃宋代杰出画家李唐之作,以殷商末期伯夷与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创作主题,属于历史题材绘画。基于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对《采薇图》中的场景及人物形象等进行解析,进一步揭示该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图像学;《采薇图》;人物山水 一、潘诺夫斯基图像学 图像学是美术史理论的一个分支,最开始被德国文化史学家阿比·瓦尔堡、美国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及其追随者运用
摘 要:对宋徽宗《文会图》进行艺术分析,结合当时的茶书诗画作品和茶道精神,揭示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具体面貌和审美追求。通过探讨宋徽宗《文会图》中所描绘的茶事活动及其文化意义,展示宋代茶艺的发展水平,反映当时社会上层对茶事活动的重视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宋徽宗;《文会图》;茶文化;茶道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宋代构筑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成为茶文化发展鼎盛的关键历史阶段。宋徽
摘 要:婴戏题材绘画发展至宋代进入了繁荣时期。宋代婴戏题材作品寄托着宋人的生育观念与家庭意识,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苏汉臣作为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婴戏题材画家,其创作的众多婴戏图以独特的写实性和饱满的趣味性在众多婴戏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从婴戏图的发展、苏汉臣的个人生平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出发,对苏汉臣婴戏题材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研究苏汉臣创作的婴戏图背后蕴藏的美学特征。 关
摘 要:“书画本同”思想是赵孟頫重要的书画思想之一,对元代书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艺术界推崇。通过结合赵孟頫作品的特点解读“书画本同”思想,探讨“书画本同”思想在书画艺术中的表现,揭示赵孟頫书画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关键词:赵孟頫;书画本同;绘画;书法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乃宋太祖之子秦王德芳之后,一生“荣际五朝、名满四海”,死后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敏
摘 要:徐渭是我国明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对后世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在似与不似之间营造了酣畅淋漓、奇逸洒脱的审美空间,画面构图顾盼有情,气脉通联,舍形取意,独抒性灵,是当代大写意花鸟画传承学习的重要典范。基于此,首先对徐渭生平进行简述,然后在厘清花鸟画构图发展的基础上,对徐渭的写意花鸟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徐渭对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影响。 关键词:徐渭;写意花鸟画;构图 一、徐渭生平概
摘 要:《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以小说《水浒传》中的角色为原型创作的一套版画作品,现流传下来的《水浒叶子》约为四十幅,内容多为梁山好汉。通过对明代画家陈洪绶人物画的造型与装饰性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表现手法。以《水浒叶子》为分析对象,剖析其人物形象的造型特征、线条表现以及装饰性设计,揭示陈洪绶如何通过装饰性的人物造型,构建出富有视觉冲击力且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陈洪绶;人
摘 要:清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没骨花鸟画作为其中的独特流派,历经不同艺术家的创新与变革。以清初恽寿平与晚清的居巢、居廉三位重要的画家为例,探讨清代没骨花鸟画艺术特征的变迁。首先,分析恽寿平与居巢、居廉作品的形成原因及艺术特征;其次,揭示从恽寿平到居巢、居廉没骨花鸟画艺术特征转变的原因;最后,总结这种艺术变迁对现代花鸟画创作的启示,旨在为当代没骨花鸟画创作提供新思路和发展方向,推动这一艺术
摘 要:任伯年在绘画创作中吸收了民间艺术等元素,他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巧,将民间艺术元素与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为后人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素材。基于任伯年的艺术成就及艺术渊源,重点从对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减笔描的运用分析任伯年人物画的技法特点,通过以线造型、以形传神、注重人物画造型的形神兼具,总结任伯年人
摘 要:吴昌硕作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在诗、书、画、印方面造诣颇深,尤其是他的大写意花鸟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境界。在中国画艺术体系中,大写意花鸟画与人物画、山水画截然不同,主要归因于“书画同源”的观点,这在花鸟画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花、鸟、鱼、兽等。吴昌硕笔墨的力量感、韵律感、拙重感使大写意花鸟画更具有绘画的表现方法和形式,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
摘 要:在英国水彩画发展过程中,用来描绘乡土风情与地域地势的特色作品,推动了水彩画色彩技法的蓬勃发展。被称为“英国水彩画之父”的保罗·桑德比凭借自己的创作技法,绘制了一幅幅酣畅淋漓、自然洒脱的水彩画巨作,推动了水彩画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保罗·桑德比;水彩画;表现技巧;艺术风格 水彩画是一类表现力特别强烈的画种,既拥有轻快透明畅意之感,又随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或厚重,或洒脱。而水彩人物
摘 要:19世纪末,西方绘画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变革,画家们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合印象派光影色彩技巧,形成了新的风格。他们既保留传统技法,又采纳现代外光画法,强调光线与色彩表现。约翰·辛格·萨金特是此风格的佼佼者,他凭借高超技艺捕捉自然光影的瞬息万变,追求绘画艺术的极致。萨金特运用光与色,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对情感与形式、意境美的追求。其作品呈现光色和谐之美,深刻传达了情感与艺术内涵,成为该
摘 要:瓦西里·康定斯基作为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者,其绘画作品展现出高度符号化和精神化的艺术风格。在艺术符号学的视域下,以康定斯基的艺术理论和绘画实践为基础,探讨其作品中符号语言的美学特质及其与情感、精神表达的内在关联。通过分析康定斯基绘画中色彩、几何形式等符号的象征意义及其动态性,揭示符号在传递情感、构建画面叙事与表达精神内涵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剖析康定斯基从具象绘画到抽象艺术转型过程中符号体系
摘 要:19世纪末,东方艺术的流入给西方绘画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纳比画派的艺术创作深受其影响,尝试吸收东方独特的平面艺术形式,绘画语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纳比画派中的代表画家皮埃尔·博纳尔十分推崇平面装饰效果,对平面装饰性绘画语言进行了深入研习,将东洋招贴画的设计规则融入个人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绘画语言。他在个人创作中运用点、线、面的平面构成元素形成巧妙的排列组合,运用比例协调的色彩营造不同的情
摘 要:平面性是绘画唯一不曾与其他艺术共享的特征,逐渐成为现代绘画语言的基础。亨利·马蒂斯绘画中简约平面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表现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马蒂斯的绘画、雕塑以及剪纸作品中的平面化特征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平面化语言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并探讨其当代审美价值。 关键词:平面化;亨利·马蒂斯;现代绘画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油画造型倾向于在二维平面上塑造三维立体空间,大多采用单点透视
摘 要:爱德华·霍珀作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写实主义画家之一,其作品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变迁与个体在现代生活中的心理状态。面对城市突如其来的巨变,霍珀的内心虽然充满了矛盾的情感,但却始终以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角和技法,忠实记录下他所居住城市的点点滴滴。在创作时,霍珀十分关注光影、色彩、空间的运用。在他的画作中,光线被赋予了生命,它们自由地穿梭于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巧妙地切割空间,与细腻的阴影相互交织,共
摘 要:自画像是种自我的镜像投射,在绘画领域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从造型空间、色彩、形式、技法、创作意象等角度,探讨弗里达·卡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研究卡洛如何运用绘画语言将民族元素及身份、文化、立场等融入艺术创作中来表现个人情感。通过分析卡洛一系列自画像中画面的构成要素和融合手段,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心理、社会意义以及绘画语言表达方法上的创新。 关键词:弗里达·卡洛;自画像;图示语言 一、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需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机制与模式改革已成必然之势。在这一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教学实践表明,就美术教育而言,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视角分析能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美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多方因素影响,当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的生态格局进行了根本性的重塑,其间,高职美术教育领域亦未能幸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围绕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职美术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当前高职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师素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系统性地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建设、健全评价机制等多维度的实践策略。通过
摘 要:从高职书法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书法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为高职书法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书法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美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实践研究”(2023-SKT-10)研究成
摘 要: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西藏大学开展书法教学,不但可以提高藏族大学生的汉文书写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怀。目前,在西藏大学实际的书法教学中,出现了学时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学效果不显著等诸多问题。根据个人在西藏大学十多年来的书法教学实践,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总结了几点合理化建议和改良措施,希望能够助力达到提高书法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摘 要:聚焦于河南的高职院校,针对书画专业中书法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单一化、教学方法传统保守以及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考与建议。通过实施这些创新举措,能推动河南高职院校书法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既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又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河南;书法;教育创新 近年来,书法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传承的迫切需求,河南高职
摘 要:当下,教育界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共识,但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明显滞后于现代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而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其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自行构建知识体系。探究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提升学生在教与学环节的主体性,让课堂充满活力。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可高度契合职教美术学科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外来思潮涌入的影响,正逐渐失去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利用美术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促进策略,提升美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美育
摘 要:以静物素描写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观察、思维与表现在这一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及相互关系。在美术教育中,静物素描写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的重要课程。观察是写生的基础,学生通过整体观察、局部观察和比较观察等方法,准确把握静物的形态、结构、比例和光影等特征。思维在写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包括分析思维对静物内在规律的剖析,以及创造思维对新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的探索。表现则是将观察与思
摘 要:当代山水画呈现出绘画语言多样化、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在创作形式与表现方式方面正不断拓宽自身的边界,与诸多艺术形式相互借鉴交融,力图为自身的突破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当代山水画面临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艺术中定位自身,实现艺术民族化、本土化的挑战。分析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趋势,解析民间美术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人民基础、当代活力,论证民间美术实为珍贵的艺术资源和宝库
摘 要:从民间美术造型的独特视角切入,深入探索其对当代综合材料绘画的影响与启示。综合材料绘画与民间美术的共性在于情感寄托、自由表达和多元化趋势,二者融合能激发创作主动性。通过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剖析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与方法,并探讨其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创新应用。将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与方法融入综合材料绘画,不仅能为艺术家提供新视角,而且能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二者共生共荣。 关键词:
摘 要:受明代戏曲文化、传奇文学、命运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明代成化年间出现了人民信仰与民间文化融通的现象,反映了明末人们对成仙的向往与追求,也体现了道教文化传播与接受的不同向度。出土于明朝万贵墓、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太白醉酒八方盏中,存在着较为典型的不同信仰体系与形象的并置现象。首先,剖析首都博物馆藏太白醉酒八方盏中李白与八仙形象并置的原因;其次,厘清太白醉酒八方盏背后明末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 关
摘 要:结合唐代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志盖、形制、刻工水平等角度切入,赏析《嗣赵王妃窦氏墓志》。通过文献研读法、图文结合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与《龙藏寺碑》和《雁塔圣教序》进行对比,分析该墓志的书法风格。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此墓志笔法跳脱、结体方整,结构欹侧开敞,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褚遂良的风格。这对我们学习墓志书法、研究唐代楷书、开阔书法学习视野大有裨益,同时为楷书学习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 要:碑刻字体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部分,蕴含着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碑刻拓本字体的再设计逐渐成为字体设计中的研究重点。以唐代《九成宫醴泉铭》为例,通过对碑刻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和字形特征分析,如对字面、线宽比、重心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分析,重点研究字体的书法特性、结构和再设计方法,探讨如何使这一传统字体适应现代设计需求,在保留其历史风貌的同时提升在现代的实用性。这为传统
作者简介: 刘登刚,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摄影、艺术设计等。 秦虹,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摄影、艺术设计等。
作者简介: 叶玮,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服装设计、艺术创作等。
作者简介: 朱汉龙,博士,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意大利当代设计、文艺复兴绘画、象征主义艺术。
作者简介: 徐婧珂,绍兴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作者简介: 高立文,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研究。 曾淑茗,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研究 。 谷文静,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研究。 赵悦,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研究。
作者简介: 成铃,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研究。 王云浩,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艺术(中国画)。 牛一婷,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艺术(中国画)。 汪文杰,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艺术(中国画)。
作者简介: 蒋洁莹,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花鸟画创作研究。 纪秋涵,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花鸟画创作研究。 刘嘉懿,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山水画创作研究。 王静,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花鸟画创作研究。
作者简介: 李婧,黄冈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李昌龙,黄冈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余思雨,黄冈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娄泽娟,黄冈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作者简介: 伍莉莉,硕士,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
作品简介: 四时有序,万物有时,人生亦有其时。关于此系列作品,我采取写生的方式,选取了身边的事物,以小见大,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求静谧。色块的分布、色彩的调和、笔触的叠加……每一笔都是我当下对于所描绘事物的感悟,蕴含的是我的力量与精神。每个人寻求静谧的方式可能不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作者简介: 陈思颖,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与书法(油
作者简介: 付筱涵,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画表现形式研究。 李嘉棋,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画表现形式研究。 梁宏斌,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画表现形式研究。 周桩,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研究。
作者简介: 文巾丹,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 侯嘉瑶,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