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院务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三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一、乾坤有序,覆载万物 天地玄黄,宇
摘 要:近现代没骨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了多元艺术风格,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没骨技法起源于中国传统绘画,是指以色彩直接表现物象而不使用墨线勾勒的方法。在近现代,这一技法经历了革新与发展,逐渐突破了以往的局限,表现出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从没骨花鸟画法的独特性入手,讨论近现代没骨花鸟画墨色融合的美学价值,最后详细分析近现代没骨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希望为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墨色融合;近
摘 要:中国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以来,入画的花鸟通常具备“可观赏性”与“寓兴”两个特质。寓兴体现了花鸟画的内涵,尤其是在花鸟画盛行的北宋时期。从古代的工笔细描到现代的多元表现,花鸟画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关键词:花鸟画;寓兴;植物意象 中国花鸟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便承载着丰富的寓意与深厚的情感。本文旨在回顾中国花鸟画的寓兴史
摘 要:通过对当代雪景山水画题材的发展,以及具象性和意象性的风格表现等方面进行解读,阐述了当代山水画创作的艺术精神。通过对雪景题材山水画的创新探索,分析当代雪景题材在山水画中的风格表现,从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当代性观念,并结合当代山水画的创新发展,构建雪景题材山水画风格表现创新的理念。尽管社会多元化不断发展,但只有和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密切契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笔墨技巧与艺术风格语言
摘 要:对构图形式的探索是花鸟画创作的必经之路,构图直接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花鸟画的构图形式不断演变,艺术家们在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当代花鸟画的构图形式展现出多元化的特色。探讨当代花鸟画在构图形式上的特征,分析画家们进行创新性探索的构图形式,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抽象、简化的形式,极简、空灵的意境,多视角的空间,拼贴与多种媒介的混合,以及这
摘 要: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经过多个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体系。研究基于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这一主题,对其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梳理,并阐述了数智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创新路径:第一,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创作应与AI技术进行融合,并不断创新;第二,油画创作者应夯实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特征,强调文化自觉;第三,应注重将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第四,需推动数字化技术融入展览,丰富油画作品
摘 要: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美学理念。这些纹样不仅是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生活、信仰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深刻反映。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艺术语境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油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研究如何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油画创作中,实现现代油画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摆脱传统油画的视觉规律和以空间概念为主的绘画发
摘 要:油画的发展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等多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到当下时代艺术思想的支配和技巧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是美术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绘画技巧与绘画风格的关系是研究油画历史及当代油画艺术风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此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代油画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油画;绘画技巧;绘画风格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经常会让人产生一种焦躁不安的感
摘 要:风景油画在美术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构图是构建画面的基础,涉及画面元素的布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平衡等要点。画家可以运用中心构图法来突出主要元素,如在描绘古老的城堡时将其置于画面中心,增强庄重感,也可以采用三分法,让地平线处于画面三分之一处,使画面更具和谐美感。意境营造是风景油画的灵魂,画家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营造不同的氛围,如以暖色调传达热情与活力,以冷色调表达宁静与冷峻。笔触能带来不同的画
摘 要:融合中国画、油画、水墨画等传统绘画理念,深入探讨水彩画中光影效果的处理技巧。分析水彩画因其透明性、流动性而带来的光影表现,提出一系列处理策略:巧妙运用色彩叠加展现光影渐变,利用笔触肌理塑造光影质感,通过干湿控制营造光影氛围。旨在通过这些技巧,增强水彩画作品的层次感和表现力,进而提升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水彩画;光影效果;传统绘画;艺术表现力 水彩画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展现出透明性、流动
摘 要: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是现当代非常独特且有影响力的学者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其开创的事件哲学在法国思想史上意义非凡。巴迪欧将对美学的思考融入哲学和艺术领域,而其对于“美”的形容和见解,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有着诸多联系。无论是巴迪欧的美学思想,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都在实践与理论方面推动着艺术领域的发展。对阿兰·巴迪欧的美学思
摘 要:儿童题材绘画在中西方均备受欢迎,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关注,而且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观。选取老勃鲁盖尔的《儿童之戏》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作为案例,探讨中西方儿童题材绘画创作的异同。了解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生平及艺术风格,对两幅作品的画面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包括儿童形象、构图、色彩等,揭示中西方在儿童题材绘画创作上的不同审美倾向和文化传统。 关键词:儿童题材;《儿童之戏》;《百子
摘 要:没骨法以线条简约、色彩明快而著称,强调直接以色渲染,不借助线条勾勒轮廓,这种技法恰好与南方花卉的自然形态和色彩特质相契合。将二者相结合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又是对现代审美的回应。南方地区丰茂的植物为花鸟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且南方地域题材花鸟画创作在技法运用上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为没骨花鸟画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来源与创新空间。南方地域题材没骨花鸟画的发展方向应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既
摘 要:水墨艺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墨艺术也由传统水墨发生了改变。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知识、文化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艺术也一并也迎来了它的春天,从而激发了艺术家们寻找和改造中国文学艺术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不断进步和变化,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杰出艺术家。在当代水墨中,创作者将个人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属于自己
摘 要:聚焦基于家国情怀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通过对其内涵、历史脉络、表现形式、当代价值及创作策略的深入探讨,揭示此类创作在传承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及反映时代风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为当代美术创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促进美术创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展现家国情怀,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家国情怀;主题性美术创作;传统绘画;近现代美术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
摘 要:20世纪以来,新工笔在当代工笔画创作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当代新工笔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与创新。这一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工笔画在观念和技法上的革新。新工笔不仅代表着一种艺术创作的新动向,也促进了工笔画艺术观念的更新与发展。在构图上,新工笔花鸟画借鉴了西方绘画的透视、空间等表现手法,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家们通过巧妙的构图布局,营
摘 要:《玉堂富贵图》传为徐熙所作,其风格属于“铺殿花”一类。画面因传达出的富贵华美之气,在中国绘画史中彰显独特魅力。植根于中国文化精神和绘画理论的沃土,从审美样式、空间营造、造型、色彩等方面探讨作品的形式美,从更广阔的角度领略它独特的美感。作品中娇艳欲滴的牡丹花、婀娜翻卷的玉兰、白中泛红的海棠、精巧可爱的锦鸡以及厚重坚实的太湖石,无不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律动的生命力。 关键词:《玉堂富贵图》;形
摘 要:宗炳“以形媚道”思想对元代画家的影响比较显著,故围绕《富春山居图》展开多方面探讨。黄公望加入全真教后受教义影响,审美观念转变,于晚年绘就了《富春山居图》。分析“以形媚道”在《富春山居图》构图与笔墨技法中的体现,强调《富春山居图》作为黄公望的巅峰之作,融合了诸多要素,深刻诠释了超脱物外、顺应自然的道家山水哲思,对后世山水画家影响深远。明代沈周、明末董其昌、清“四王”及吴历、恽南田等皆受其沾溉
摘 要:明清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繁荣和文人阶层对雅致生活的追求,清供题材绘画数量增多,并且艺术表现更为丰富,反映了文人审美趣味的转变。围绕明清时期的清供画,通过构图形式、造型特点、色彩表现等方面对其中瓶花形象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揭示这一独特艺术形象在明清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关键词:清供画;瓶花;艺术特征 清供作为中国花鸟画中独具特色的题材之一,由于地域、时间、功能的不同可以分门别类,
摘 要:陈洪绶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画作高古疏旷,尤工人物画。陈洪绶的四子陈字,绘画面貌上极似其父,在陈洪绶画风的一众传承者中尤为出色。通过梳理陈字的家族谱系和生平交游,尽可能还原陈字的家学渊源和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汇总分析陈字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以陈字的《斗梅图》轴为例,探究并归纳其人物画的独特绘画风格与美学意蕴。 关键词:陈字;人物画;绘画风格 陈洪绶作为明末清初的画坛巨擘,关于他本人的
摘 要:以恽寿平的《百花图卷》为例,研究清代没骨花鸟长卷的艺术特点与影响。首先介绍恽寿平的生平及其创作《百花图卷》的历史背景,回顾历代花卉图卷的演变。其次,分析《百花图卷》在表现内容、构图特点、设色风格与技法特征方面的艺术特色。最后,讨论《百花图卷》对没骨画复兴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揭示《百花图卷》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恽寿平;《百花图卷》;没骨花卉;艺术风格 恽寿平作
摘 要:对西部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分析,阐述其对水墨人物画创作在技法运用与主题表达上的深远影响,旨在揭示西部水墨人物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创作提供助力。 关键词:西部地区;地域文化;水墨人物画;技法;主题性创作 一、西部水墨人物画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初,徐悲鸿把西方写实艺术观念和写实教育体系带回了国内,他与蒋兆和相识相知,相见恨晚,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艺术
摘 要:在改革开放和“八五思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工笔画艺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形成了新工笔绘画。新工笔既然是在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那它与中国传统工笔画有何异同?回溯新工笔的产生,分析新工笔对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继承与发展,结合画家张见的绘画理念和新工笔代表作品,分析其作品的色彩特点,以此初窥新工笔绘画的整体色彩特点。 关键词:新工笔;张见;绘画色彩 一、新工笔绘画的产生
摘 要:以刘小东绘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为研究对象,从创作题材的选择、创作方式的运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刘小东的绘画作品以他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批判而著称,不仅描绘了人类、自然和社会问题,还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关注。从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其作品的主题涵盖了环保、贫困、战争、人权等社会问题,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摘 要: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传统现实观念的颠覆与重构,特别是在空间表现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想象力。首先梳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空间概念演变,指出其从物理空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对心理、梦境与幻象的无限探索。艺术家们通过扭曲、叠加、解体与重组等手法,创造出既超越现实又富有象征意义的多维空间。其次探讨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空间重构的独特手法与个人的实践应用,通过深入分析超现实主义艺
摘 要: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国画山水教育模式不断变革创新。从历史发展脉络出发,系统梳理近代以来国画山水教育模式的演变历程。随着艺术院校的创办,国画山水教育开始走向系统化、专业化。以林风眠、徐悲鸿等为代表的画家,通过融汇中西、革故鼎新的理念改革国画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院校国画教学体系逐步确立健全,各地涌现出一批国画教育家和山水画名家。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国画山水教育模式日
摘 要:颜文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与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并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四大奠基人。1922年,颜文樑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简称苏州美专)。在教育实践中,颜文樑提出了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他的艺术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从苏州美专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颜文樑美术教育
摘 要: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整合动画素描课程的教学思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路径,平衡理论学习与实操应用的教学安排,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动画专业;动画素描课程;教学路径 近年来,动画行业趋近饱和的产品市场与AI智能的冲击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成渝动漫经济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动画专
摘 要:随着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快速发展,综合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日益受到教育界和艺术界的重视。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背景下,探讨综合材料课程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与综合材料实验基础教学的实践,分析这些构成元素在综合材料创作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 要: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力。其中,黑白装饰艺术作为构成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思维的提升尤为重要。基于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及“五育并举”育人理念,构成基础课程需同专业发展、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以更加符合课程的需要。在该课程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存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黑白装饰艺术教学内容难以发挥其作用的现象,不利
摘 要:目前,对于三笔字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教改研究案例有很多,也有很多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被提出,但师范教育中三笔字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当前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此,从书法美学的角度出发驱动学生学习书法,提升三笔字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日常书写水平。 关键词:三笔字;书法美学;学习动力;书法美育;技能训练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养兴趣、重审美、强技能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AI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平台和灵感来源。通过探讨AI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分析其对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教学效率等的影响,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AI技术;美术教学;创新应用;创造力;审美能力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教育领域的应
摘 要:油画自传入中国以来,其本土化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油画艺术蕴含着西方人的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文化的差异造成认知阻碍,促使油画本土化发展成为必然。油画若想获得中国大众的认可,就需与中国观众产生文化认知、情感共鸣与审美认同。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民间美术犹如一个有机生命体,其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一条富有生命力的精神主脉。通过将当代中国油画与民
摘 要:在中国悠久的文化长河中,书法与绘画犹如两件交相辉映的瑰宝,穿越历史风尘,愈发熠熠生辉。通过深入剖析书法与绘画的艺术特质、发展脉络及理论精髓,探寻二者间的相似之处与交融之美,揭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哲学智慧。书法与绘画在艺术表现上相互借鉴,笔墨间流露出异曲同工之妙;在精神层面,二者更是共鸣深刻,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艺术景观。它们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作者心灵的抒发,承载着中华
摘 要:朱熹理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书法艺术上,朱熹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见解,而且在个人书法实践中体现的风格特征也是别具一格的。然而,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朱熹理学中关于书法美学的思想和风格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教育和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朱熹的书法美学思想深受其理学思想的影响,其
摘 要:沈周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绘画幼承家学,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沈周传世的山水画作品因创作时期不同产生的风格变化,被后世的学画者以及评论家分为“细沈”和“粗沈”两路。他的书法早年受赵孟頫、沈度书风影响,秀丽中带拙趣,中年开始掺用宋人笔法,积极摆脱流美的传统书风,后来专以黄庭坚为学习对象
摘 要: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下,农民画作为艺术与美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作用日益凸显。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以多样的形式语言为乡村建设注入了蓬勃生机,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进步。作为承载着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艺术形式,农民画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得力抓手。它不仅生动展现了乡村的劳动场景和民俗风情,更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宝贵载体。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东农民画
摘 要:陶刻是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陶刻工艺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代表项目,在上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陶刻装饰的文化多种多样,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体现无数艺术家精神追求的艺术门类。异于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陶刻工艺开始尝试将陶艺与众多艺术种类结合创作,其中陶刻装饰融合的设计主流是融合书法、绘画和篆刻等艺术。书法、绘画以及篆刻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们与同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陶刻
摘 要:媒介语言是表达创作者思想情感,在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建立有机联结的重要桥梁。加强媒介语言的研究,能够丰富新媒体绘画艺术理论成果,为绘画创作和鉴赏提供参照。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论述,简要分析媒介语言的定义特征,并梳理新媒体绘画艺术中媒介语言的具体运用表现,内容涵盖多维空间媒介语言、生物技术媒介语言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助力。 关键词:媒介语言;新媒体;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是对客观物象进行主观概
摘 要: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转变,给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绘画利用动画影像、交互式虚拟现实的数字化呈现方式创新传播,不仅大大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数字化呈现具有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性、虚拟性、高保真传播等优势。这种数字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持续繁荣。 关键词:智能时代;
摘 要:赵孟頫是我国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对我国的书法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赵孟頫代表性作品——行书《洛神赋》为例,结合赵孟頫的生平及评价,研究其用笔、结构和章法,阐述赵孟頫行书的执笔法与运笔法,从中体会赵孟頫高举“复古”大旗的意义。 关键词:赵孟頫;行书;执笔;运笔;《洛神赋》 一、赵孟頫的生平及评价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谥号“文敏”,被后世称为“赵文敏”,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生于宋
摘 要: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杰出思想学家,不仅精通理学,还兼通经学、文学,其学术思想具有深厚的儒学底蕴,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历史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他的书学思想也同理学思想一般,有对传统的承继和演变,提炼其观点,包括“以理评书、传承统绪、人品即书品、文从道中流”,为后代书法学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深刻的启示。通过剖析其哲学思想中的“格物致知”“理气论”等核心观点,结合书法艺术的本质特性,更全
摘 要:考察晚清碑学复兴背景下,出身寒门的邓石如如何以其突破传统帖学的雄浑金石之风,通过家族、精英和市场机制等多重路径传播,最终实现其篆书“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转变,并深刻影响了晚清书坛的格局。研究揭示,邓石如篆书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风格的创新,更反映了晚清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和文人个性表达的崛起,为其成为碑学典范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邓石如;晚清;边缘性;中心化;传播;接受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
作者简介: 秦虹,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摄影、艺术设计等。 刘登刚,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摄影、艺术设计等。
作者简介: 郭强,硕士,修文县文化馆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艺术(美术)。
作者简介: 邱令瑜,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
作者简介: 陈驰,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中国近现代美术。
作者简介: 王玲,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没骨花鸟画技法。 李睿杰,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没骨花鸟画技法。
作者简介: 马卓然,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没骨花鸟画技法研究。 刘一翎,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没骨花鸟画技法研究。
作者简介: 梁文峰,硕士,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史论研究。 刘路欣,硕士,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版画研究。
作者简介: 吴雨芯,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艺术。
作者简介: 陈俊霖,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民间美术方向)。
作者简介: 向雅乐,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综合材料绘画。
作者简介: 赵景宇,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林洪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钦达那木,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郑浩,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作者简介: 田武月,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素描。
作者简介: 高萌,硕士,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水彩创作、美术理论。
作者简介: 申豪喆,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学生。研究方向:艺术与绘画。
作者简介: 胡巧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作者简介: 王艺蓉,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
作者简介: 吴程生,安庆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书法与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 马晨惠,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季靖雅,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张年豪,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汤雅雯,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卢禹舜作品
刘强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