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拉在生物多样性治理领域的合作对未来双方战略合作的“提质升级”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发现,拉美地区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经验和特色主要在于:生态保护融资体制创新较早、生态保护区管理体系较为健全、重视REDD+机制等。与此同时,拉美国家也面临生物多样性退化的困境,其治理压力主要来自经济增长、农业增长、基础设施开发等多方面发展需求以及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拉美;生物多样性;治理;中拉合作;
【摘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个国家选择现代化的路径不尽相同,中国选择了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尝试,不仅改变了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而且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三线建设集中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
【摘要】三线建设时期,泸州茜草坝在全国支援下崛起了关系紧密的长江起重机、长江挖掘机和长江液压件三座大中型工程机械厂,快速形成了泸州的现代化“机械王国”。自1965年以来,三厂历经迁建、合并、分厂、改制。迁厂后,现仅留下长江起重机厂旧址作为城市文化活动区域。就茜草坝三线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而言,可通过对茜草坝新型工业博物馆建设、“互联网+”远程云教育等方式的综合运用,打造以茜草坝三线工业遗址为中心,
【摘要】无论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修辞认知都渗透于其过程中。修辞认知影响着译者对修辞性话语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于译诗形式与内容的不同层面。本文从修辞认知发散思维,阐述汉语古诗英译的审美性与语境性修辞认知特征及其修辞认知维度,即艺术化修辞认知与陌生化修辞认知,说明汉语古诗英译修辞认知研究能有效指导译者翻译诗歌诗性话语的认知过程,使原诗在诗意审美上获得新生,从而实现原诗与译诗在诗学效果上的最佳关联。
【摘要】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区的文学重镇,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然而,由于其地理的遥远和语言的障碍,古巴文学在我国的翻译和研究尚处于筚路蓝缕的起步阶段。本文以古巴20世纪知名作家卡彭铁尔的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他的《学生》《昏暗的祭典》以及《圣雅各之路》为研究样本,分析其中体现的戏剧性、仪式性与历史性。卡彭铁尔的小说创作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美学特征。他用天马行空的想
【摘要】阿里斯托芬在《会饮》中为爱若斯所作的颂词,于柏拉图精心构造的整场戏剧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柏拉图单独为阿里斯托芬颂词设置了不同于罗格斯形式的神话式颂词,用意颇深;其次,阿里斯托芬的颂词被有意安排在《会饮》全篇的中心位置,并承担了顺承前人颂词,清除误导障碍,开启苏格拉底之爱欲真理序幕的功用;最后,阿里斯托芬颂词中包含了柏拉图对旧喜剧诗人及其作品的认识,以及对
【摘要】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对传统友善价值观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不同于孔孟从人性善进路来探讨传统友善价值观的蕴含,荀子另辟蹊径从人性恶的角度探讨了他对儒家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理解。他的性恶论思想让我们看到了非友善行为的人性根源所在,即人的“生而好利”;他对“人生不能无群”的强调,深刻揭示了友善型人际关系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他对“礼者,人道之极也”的探讨,也为我们描绘了
【摘要】有关汉语叙实动词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大量成果,但考察相关文献发现叙实动词研究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叙实动词的提取和筛选方法研究不足。本文基于汉语叙实动词句法特征相关研究成果,设计出提取叙实动词家族成员的检验格式,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例进行实践操作,并进一步完善程序,以弥补叙实动词研究领域的缺失,为将来对叙实动词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叙实动词;预设;检验格式;《现代汉语词典》
【摘要】现代汉语中有一组“着X”类表心理活动词,如“着急”“着慌”“着忙”“着迷”“着魔”等。通过同步构词、语义演变、同步引申、例句解读等,重申“着”的“感受”义。“着X”类表心理活动词出现在近代汉语时期,明代发展成熟。“着急”“着慌”“着忙”“着恼”“着迷”“着魔”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继续使用;“着紧”“着气”“着惊”保存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它们降格为方言词与同义词之间的竞争有关;“着急”“着惊”在
【摘要】作为网络链接和数据传输的媒介与工具,端赖互联网的VPN服务日渐成为实现网络犯罪的重要一环。囿于刑事立法对VPN服务针对性规范的缺位,刑法应着眼于提供VPN服务行为司法层面的规制。首先,VPN服务于前置规范定性实属增值业务范畴,具有市场准入资格和经营门槛的双重限制;其次,刑事司法涵摄提供VPN服务行为须坚守罪刑法定基本原则和刑法的谦抑性理念;再者,应以“联结性”程度的不同作为逻辑依据,将该行
【摘要】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传统村落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是监察体制改革后检察机关职能的创新,发挥了生态文明战略检察监督的兜底作用,体现了民法典时代检察公益诉讼的价值引导。当前,检察机关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还存在法律法规不足、公益诉讼介入滞后、较难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应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检察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推动检察公益
【摘要】我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供给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激励下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容乐观。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因素众多,其中法律风险处于重要地位。本文抓住高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属性,从知识产权的确权、交易、保护过程入手,以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转化模式以及具体的转化方式为着力点,对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三个方面的法律风险:权属分割过程中的知识
【摘要】教育治理信息化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有力推手。当前教育治理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信息化教育治理价值目标缺失、体制机制影响下的教育治理信息化活力不足和技术应用困境下的教育协同治理与实践的疏离。为突破上述困境,未来教育治理信息化的实践应以促成政府、学校、社会力量三者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形成突破口,重塑技术的教育价值导向,深化主体信息化
【摘要】教育叙事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将教育叙事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契合研究生需求特点的探索,也是符合研究生接受特点的尝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从场所、氛围和技术三个维度进行叙事情境的建构,创设师生互动的共情场域;从宏大叙事、微观生活和热度话题三个部分实现叙事文本的架构,营造师生互通的共享机制;从风格、表达和体系三个层面推动叙事话语的转换,达到师生互融的共鸣效果,
【摘要】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与时代合理性,是诸多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课程思政理念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它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在理论发展、历史传承与实践创新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合力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应然样态。只有在追踪溯源与回应现实中整体把握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成逻辑,才能更好地结合
【摘要】新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理论框架、明确核心要素,提出实践路径,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通过阐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分析并得出两者融合的理论依据,进而构建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在核心要素方面,重点关注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