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先圣有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礼乐传统流传数千年,政教互动,礼俗教化,粲然大备,为中国文化一大特色。然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礼乐传统颇受争议。当今中国,经济勃兴,国力崛升,文教再造,礼乐复兴亦适逢其时。本刊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职志,特辟“礼乐中国”栏目,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礼乐故事一一呈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
【导读】近现代交际之时,三坊七巷文脉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为迈向现代中国提供强大动力。同时,闽籍翻译家严复、林纾进一步为三坊七巷和现代中国搭建了一座桥梁。本文由此出发,以三坊七巷相关人物为串联,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之下,追溯由三坊七巷通向现代中国的发展路径。 福州三坊七巷既是传统建筑的聚集地,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悠久,文脉悠长。名人故居与文化场所是其中重要的文化景观,林觉民、严复、林纾、冰
【导读】诗歌言志,文章如人。左宗棠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其著作、诗稿、楹联不仅文学造诣高,还彰显了其立身做人、修身治家、行军打仗、治国理民的思想。左宗棠至今保留下来的楹联有六十多副,家书一百六十多篇,是其一生各个时期立身处世思想的浓缩反映,具有高超的艺术性、鲜明的时代性以及深刻的思想性。 一、读书立身,心系天下 中国文人自古就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立身处世的崇高准则,同时,“
【导读】《登记》中通俗的口语、朴实的叙述和地道的民俗呈现都体现了赵树理的农民写作视角。“民族化”的语言表达与赵树理本人的农村经历和创作思想密不可分。在探寻中华民族“根”与“魂”的今天,重新梳理赵树理小说中的“民族化”话语,不仅对乡土文学的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也对探究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涵有所裨益。 引言 赵树理因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典范而声名鹊起。发表于1950年的《登记》是
【导读】“蓬莱”意象在诗歌发展中经历了漫长的衍变。至唐时,它已拥有多重意蕴,并在众多诗人的笔下和各类题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诗歌思维间接、跳跃的特性,颇具浪漫与宗教气质的蓬莱与诗词体例相契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其丰富的内涵则进一步强化了诗歌内容的多义性与朦胧性,使之在诗歌中的呈现愈加摇曳多姿。唐代社会的发展与陡然转折,使得“蓬莱”诗歌主旨进一步多样化、世俗化,神仙色彩的消弭也
【摘要】“两美其必合兮”句出自《离骚》,意指君臣相谐,将之延伸使用,更可形容屈原与“美人”的共感相合。“两美”蕴示屈原内外双修、“美人”德貌双馨;“其必合”则蕴示屈原与“美人”立足共性基础,二者的相合有着必然性。其共感相合最终呈现出相得益彰的绝佳效果,“美人”意象因屈原个体情感的介入而更加生动,屈原形象因“美人”意象的羼入而更得丰满,人物特质更显深刻。 【关键词】两美必合;屈原;“美人”;感应
【导读】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对书法有着独到见解的艺术家。在他存世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中,有十七首与书法有关的诗作,这些诗歌有的品评书法作品,有的记录某位书法家的生平事迹。杜甫擅长通过比况、铺陈、对比等手法来品评书法、赞美书法家。他以瘦硬为美,尊崇古体,在当时以肥厚为主流审美的大环境中独树一帜,在诗作中明确提出了“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核心思想,这不仅是前代书论影响的结果,更与杜甫关注现实的儒
【导读】《论语》中所记载孔子的人性论思想,是其仁学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知”与“愚”作为人之智性的不同方面,呈现出辩证统一的关系,并统归于“仁”这一伦理道德范畴。《论语》中的“知愚之辩”展示出了孔子思想深层的通达气象,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世学人就“通变”思想发论者甚多,而论孔子的通变观的很少。学者大多看到了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但鲜少关注到孔子思想的通变性。《论语》中含有大量孔子关于人性的
【导读】《湘西》作为沈从文重归故里的纪实散文集,其中流转于山川湖水之间的细腻笔触不仅描绘了一幅湘西民间风俗画卷,更呈现了湘西文明中独具一格的巫傩文化。本文将以散文集《湘西》为例,诠释湘西文明中的巫傩文化,探讨湘西边民原始、野蛮的生命形态,解析湘西民族梦幻、神秘的风俗情调,追溯作家执迷于巫傩文化书写的文化成因,体味作家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理性思考,进而揭示出沈从文浓厚的恋土情结、文学理想,及其对现
【导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凤”的文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以绮丽婉艳风格著称的《花间集》中,众多涉及女性、爱情的词作大量运用了凤意象。其中凤意象的文学内涵十分丰富:或为衣饰上的图案,或用来命名与女性相关的器物,或为女性群体的代称,抑或为皇权的标志,在不同词作中发挥了各不相同的作用。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帮助文学作品表情达意,使文学作品更具审美意蕴,并在长期表意
专栏·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鉴于此,本专栏以中国经典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与流变为路径,彰显中国文化的感召力、生发力和影响力,以期夯实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底层逻辑,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层面推动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本专栏力求呈现“中国故事”作为全球知识生产和话语操作的场域,具
【导读】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南宋建立。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任命李纲为相辅政,李纲在位期间上疏谏议、收拾政务、革新军事、经略两河,有传言说李纲因“孩视”宋高宗而被罢相,真实原因却更为复杂,包括张浚的弹劾、黄汪之流的阻碍、李纲的性格、宋高宗的态度以及阶级立场的差异等。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五,李纲几经宦海沉浮,值危难之际再次被起用,而仅过了七十五天,八
【导读】洪迈的《夷坚志》收录了多篇有关于科举迷信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虽然带有一定的杜撰虚构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科举成风的社会背景下士人们对科举迷信的依赖。本文以《夷坚志》为研究对象,总结宋人有关于科举的迷信行为,从科名前定提前预知考试结果以及人为干预改变考试结果两方面归纳宋代有关科举考试的迷信行为。并通过这些科举迷信行为分析当时的士人风气。 洪迈所著的《夷坚志》记载的都是作者本人亲自听
【导读】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航运企业,标志着中国人对近代航运业的首次尝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部分有识之士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效法西方开始 “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下的产物,其建设与发展,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观念的逐渐成型的过程,成为后人了解晚清工商业建设与发展的窗口。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代表着清末中国人建立属于自己近
【导读】清末的滇蜀腾越铁路筹议的实质是云南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英法对云南势力范围的争夺,引发了严重的滇边主权危机。在特殊时期,又被具体化为对滇蜀腾越铁路之路权的争夺。云南士绅为“自保利权而固封守”,奋起反抗,促成滇蜀腾越铁路的筹议。尽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导致铁路最终并未建成,但云南人民成功实现了“保有路权、保卫主权”的目标。本项筹议彰显了云南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复兴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导读】《妇女共鸣》作为民国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妇女期刊,是一个向社会传播妇女解放思想的大众媒体,对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妇女共鸣》在1929—1944年中关于婚姻自由问题的探讨,分析当时追求解放的女性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婚姻自由的。此外,通过《妇女共鸣》杂志所记录的关于婚姻自由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了解婚姻自由观念对当时的社会影响。 《妇女共鸣》是1929年1月成立于上海的
【导读】电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权威的媒体影响力。在现今“她经济”背景下,以“她”为主题,强调女性话语权并塑造女性自强精神的国产电视剧逐渐占据影视市场的半壁江山。观众在观看此类电视剧时,能与某些重要的人物和主题强烈共鸣,这种共鸣又能反过来促进新的社会共识的形成,带动女性题材的电视剧发展。研究“她”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对该类型电视剧的普及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他
【导读】文创产品设计不仅满足了群众对于物质以及文化的渴望,同时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的精髓,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探索的一个关键议题。鉴于此,本篇论文探讨了红色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领域的利用价值与面临的挑战,继而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上的运用方法。 文创产品设计正如其名,是一种文化元素、创造性思维与物品完美结合所产生的创新型物
【摘要】玉雕艺术融合了制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一种高度熟练的思维劳动,更是工匠内心直觉和对玉石的热爱的体现。琢研中,作品既不能脱离传统玉雕的基础,又要高于原始思维的限制。不拘泥于形式主义,而是根据玉石本身的形状特征、特点,设计不同的主题和造型。玉雕师通过作品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意,传达正确的收藏观念。如此,玉雕艺术的未来可期。 一、玉雕艺术的意义 玉雕艺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
【导读】福安银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一传统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福安银器的设计美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深入挖掘福安银器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旨在探析福安银器的设计美学,为福安银器的未来发展提供灵感与启发。 福安地区的银器制作技
【导读】明治维新时期,大谷光瑞组织探险队三进三出中国新疆,这一历史被记载于《新西域记》。后章莹先生选译了部分内容并将其合编为《丝路探险记》。该书描绘了该时期日本人笔下中国新疆形象的正反两面,探讨了这些形象的形成与中日佛学交流、“脱亚入欧”论等因素的关联。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和理论阐释法等方法,分析《丝路探险记》中的中国新疆形象及其背后的生成机制。 大谷光瑞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西本愿寺的第
【导读】考察红色档案文献可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一方面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建章立制和舆论宣传培育廉洁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动员群众参与反腐行动,以歌剧歌谣传播廉洁意识,广布俗语标语营造崇廉氛围,开展面向人民大众的廉洁生态环境塑造,构建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总结苏区廉洁生态环境建设经验,对于新时代的廉洁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红色档案文献为中心,从政权
【导读】二十四节气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更迭,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为着眼点,利用古诗文印证,探究立春、清明节气中春韭的文化内涵。以春韭为切入点,从国际传播、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现实生活三个维度,探究并阐发春韭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与启示。 一、二十四节气与春韭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耕劳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预测气
【导读】“大同”思想描绘了孔子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景象,其传达出的“天下为公”“平等”以及“和谐”价值观,是近现代中国追求进步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理论意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了解孔子大同社会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把握其本质内容,有助于深刻理解和领悟大同思想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影响和时代价值。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历来继承孔
【导读】王阳明是明代的名臣大儒,他创立的“阳明心学”在晚明及以后的士人群体中影响巨大。在他的一生中,他先后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功绩,因此被后世不少人尊为圣人。在贵州、江西、浙江三个地区,分别有三座桥与王阳明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并见证着他实现“三不朽”功绩的历程。 王守仁(1427—1529年),字伯安,世人多尊称其为“阳明先生”。作为明代著名的儒臣,王阳明一生的传奇事迹不胜枚举。在功绩
【导读】禅宗是直指人心的佛教修行法门,其中“禅”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简化。达摩祖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创立禅宗,到六祖慧能时期,禅宗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慧能禅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他的身世,还是在黄梅作偈的经历,这些史料都具有传奇色彩。本文基于历史考证,还原慧能在黄梅得衣钵的历史真相,以学习慧能的人生智慧。慧能之后,无论是怀让还是神会,他们都将禅宗推向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最高点,禅宗
【导读】泰山女神崇拜自原始女娲、西王母崇拜发展而来。自秦汉以降,泰山女神的传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趋于没落,其职能也逐渐退化。至魏晋时期,泰山女神仅在游仙诗作中以不食烟火的仙女形象出现,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宋代是泰山女神信仰发展的转折时期,宋代统治者为泰山玉女立祠建庙并授予封号,女神信仰重新获得承载职能的信仰形式,原始泰山女神信仰及其意识由此复现,泰山女神从诗境走入宫祠,开始世俗化。 泰山
【导读】民间信仰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表现。中国和越南地理位置相邻、文化相近,自古以来交往较为密切,两国人民对于信仰的需求具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妈祖信仰和越南母道教信仰的历史起源、乩童情况,对比中国妈祖乩童与越南母道教乩童的异同,探究形成其异同的背景原因,以深入探析越南母道教信仰中的越南文化,并为中越民间信仰研究及跨文化交流上的异同性服务。
【导读】陕北说书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厚重的民间力量,复仇主题为陕北说书传统书目的内容主体。陕北说书复仇叙事的意义不仅是艺术层面具有审美性,其内在包含的精神性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江湖”对“庙堂”的反作用通过陕北说书复仇叙事可见一斑。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延绥镇志》卷六《艺文志》载:“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而韶音飞畅,殊有风情。”虽未见“说书”一词,但所谓“说传奇”即指说书,此
【导读】贵州地区流传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其中“老变婆”故事尤为经典。这些故事以家长离开、孩子单独留下为背景,老变婆以不同方式接近孩子,最终都被孩子们的机智勇敢所识破。老变婆故事在贵州各地广泛流传,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是当地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引言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关于“老变婆”的民间故事也有多个版本。本文以丁乃通故事类型索引为基础,对收集的15个“老变婆”故事的
【导读】道教故事起源于宗教宣扬的目的,在讲述与创作过程中逐渐吸引了社会大众的参与,从而使道教故事与民间元素渐趋融合,形成了“关于道教的故事”。文章据此归纳出地仙故事传统的丰富性、故事划分界限的模糊性及女性形象颇受推崇等道教故事的一系列特征,分析上述特征中共同呈现出的差异化审美视角。 道教故事与神话、小说等文艺形式平行而生,又受不同时代文艺的影响,在民众间口耳相传逐渐发展起来。道教故事题材广泛,内
【导读】方言是地域民俗文化的忠实记录载体。德江县以少数民族土家族为主要居民,其独具特色的炸龙民俗留存至今。本文着重分析地域方言词语中的民俗文化,以窥炸龙民俗的文化面貌、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 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在记录地域民俗文化方面充当着“活化石”作用。长期的语言交际中保存下来的方言词语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更是当地民俗的典型体现。通过地域方言词语的记录,民俗文化的画卷将逐一展现在
【导读】自明清以来,湖南省中方县荆坪古村的潘氏宗祠就承担了浓厚的教化功能。潘氏宗祠的家风家训绵延不断,对潘氏历代族人的道德精神及日常行为起着明确的规训和教化作用;潘氏宗祠的建筑物,如浮雕、戏楼、匾额等潜移默化地熏染着族人;另外,潘氏宗祠还通过兴办学堂,以教育的方式直接教化潘氏子弟。 荆坪古村归属于中方县中方镇,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潕水之畔。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荆坪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它成为闻名
【导读】绵阳双包山汉墓是我国著名的漆马产区,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马属于成都漆器的一个部分,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独特的工艺技术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意在介绍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漆马的主要情况,归纳总结其形式特征及审美价值。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汉代漆马不仅具有川西北地区的地域特色,体现了汉代大气磅礴的文化风尚,更是社会功能、艺术价值与审美意蕴的集大成者。 马,在汉代被认为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