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时代以来最深刻的整体性转型变迁,社会形态加速转型为智能社会,经济形态加速转型为智能经济,由工业革命驱动的第一次现代化加速转型为由智能革命驱动的第二次现代化。由此逻辑衍生,孕育于工业革命、工业社会和第一次现代化的知识体系以及在近代历史过程中所建构的相应知识体系,也必将同时发生深刻转型变革,以呼应这一崭新时代的转型变迁。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
[摘 要]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形式,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方位。从遵循学理规范与研究进路视角看,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是以社会治理法治现代化保障服务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及其实践逻辑的表达,直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形塑了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基本命题、核心范畴、基本原理、哲学方法、实践面向
[摘 要] 当下,有关天下的研究范式亟待突破,应对天下展开伦理思考,从传统天下观中提炼出天下伦理,并对其进行现代建构。首先,传统语境下的天下伦理寄托着儒家对于亲如一家、公正和谐的乌托邦世界的美好向往,且这样的天下伦理有从传统走进现代的潜质。现代天下伦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两点:一方面,天下伦理视域下的世界是所有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天下伦理依靠的是精神而非理性。其次,建构现代天下伦理需要贯彻和而
[摘 要] 大航海时代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逐渐形成了“中”与“西”分立的格局。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形势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西式”大行其道,到如今“新中式”掀起新的美学潮流,东方美学正在逐步取代西式审美,成为当下中国新的潮流风向标,并呈现向世界拓展的趋势。“新中式”展现出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文化特质,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群体自我个性化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需求。而
[摘 要] 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在无产阶级文化建设问题上的错误言行,列宁予以了坚决抨击与批判,并阐明了一系列重要主张,集中表现在:批判其试图摆脱党的领导的自治倾向,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阵地的指导地位;批判其否认历史文化遗产的虚无主张,强调要善于利用资产阶级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批判其否认利用旧知识分子的必要性,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批判其脱离实际创造纯粹的无
[摘 要]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最新论断,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传统文化观的理论结晶。在传统文化的内涵层面,“第二个结合”的前提、过程和结果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核、多重样态、基本属性的科学认知,展现了党把握传统文化本质的新维度;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层面,“第二个结合”构建起理论、实践和文化相互作用的基本架构,凸显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理论创新、道路特色、
[摘 要] 红色文化保存和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奋斗历程的历史共识与精神血脉,其共享式传递离不开对社会记忆再生产力量的激活。从“谁在记忆”“记忆什么”“如何记忆”三个核心问题出发,以传承红色文化为指向的社会记忆呈现出“身份认同—符号体系—媒介传播”的系统作用机制。聚焦助推红色文化传承的社会记忆再生产策略,通过打造多样化符号创新记忆唤醒方式,凝合时空秩序充分调动共同体成员参与记忆
[摘 要] 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是中国共产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表现,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则是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的基本前提。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性、严密性和纪律性同新就业群体党员工作的逐利性、松散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要求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基于党员工作流动性和组织精细化程度两个变量,现阶段新就业群体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归纳为云端共建、社区兜底、业务主管和平台统管四种模式。不同模式蕴含的共性经验
[摘 要] 事域党建是地方党委直接参与、引领地方中心工作的重要模式创新,本质是党建工作与地方中心工作创造性结合的成果。基于N省H市事域党建的实证调研发现,事域党建的开展具有鲜明的目标和任务导向,是一种基于“问题域”确界的党组织之间的联建共建模式,运作机制涉及议题聚焦机制、组织再造机制、联席会商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内容,旨在依据问题解决所涉单位确定联合党组织覆盖边界,并依托以党组织为轴
[摘 要] 信息机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相较于前现代的模糊国家,现代国家的建立意味着社会的清晰化和国家信息能力的提升。其中,技术迭代和发展是推动国家信息机制变革和国家信息能力增长的关键变量。随着智能技术的兴起,国家治理的信息机制面临智能化变革趋势。ChatGPT等大模型代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里程碑式发展。随着其技术迭代和应用的推进,类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国家治理信息机制变革,大
[摘 要]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促进平等价值的实现有两种理论范式:义务论与目的论。共同富裕既蕴含着实现平等的目标价值,又蕴含着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城乡不平等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不充分等不平等形态的要求,并指向了目的善,显示了目的论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既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所有制基础,又为促进平等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时代,要以促进平等价
[摘 要] 在网络时代,网红生产传播虚假信息已成为亟待治理的社会问题。这一现象有其经济根源和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产业过度资本化的结果。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网红在互联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由于资本积累的需要,网红成为一份新兴职业,相对丰厚的收入与职业期待使网红行业的内部竞争不断加大。在利益驱使和创作焦虑中,编造虚假信息成为引流的一种手段。在技术层面,平台算法对流量的控制也推动网红追求新奇、怪异
[摘 要] 社区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以老年人生活的社区为依托,通过整合社区内外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打通了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为了更好地检验社区医养结合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效果及质量水平,亟须构建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讨论将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概念并将评价指标引入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领域适用性的基础上,可从服务可获得性、时空可接近性、经济可承受性和服务可接受性四个维
[摘 要] 农村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城市化现代化专业化属性的社会工作进入农村的本土化实践,遵循乡土嵌合的基本逻辑,其具有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关联对象的多元性、互动关系的协同性、介入情境的复杂性、功能效用的整合性之特征。政治维度的党政体系、社会维度的资源系统、情感维度的缘情网络、文化维度的乡风民情与需求维度的美好生活,形塑当代中国农村的乡土新情境,并构成本土农村社会工作的
[摘 要] 康德在1770至1781年“十年沉寂”期间,除了发表3篇小文章之外没有任何重要作品问世,原因是此时的他正在筹划、写作《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这一历史事实,人们没有大的争议。不过,对于他何以要在这一时段写作第一批判,以及如何写作第一批判的问题,后世学者鲜有论及。虽然亦有康德传记作家翔实记录过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生活琐事,但对其哲学义理与理论演化的分辨梳理并不多见。然而,这一时段的积淀对康德思
[摘 要] 作为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关键部分,其批判美学中仍有诸个重要环节尚未被充分关注。引入“乌托邦装置”的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揭示马尔库塞对艺术的新定位,并从多方面发掘艺术在政治层面的革命性。为了进一步解析作为“乌托邦装置”的艺术,我们还需要聚焦于审美形式、自律性原则与政治潜能的问题。审美形式现实化了艺术的自律性,使得艺术得以在与社会现实保持距离的条件下超越并对抗现存秩序。艺术的真理及其批判性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