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晨曦照进清澈的练江,微风吹起层层波浪,河面泛着粼粼波光。 天空中,白鹭群飞掠过水面,翅膀在灿烂朝阳下划出银色的弧线;栈道旁,晨练人群三三两两,笑语在绿树掩映下留下舒畅的回响。 如今的汕头,像一幅被重新润色的水墨长卷,绿色发展的笔触悄然改写这座城市过往的命运,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成为这座城市对自然的深情告白。绿意涌动,安居乐业,生机盎然,人和年丰。 然而这样的画面,在近10年前的汕头,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日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呼吁各缔约方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广东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车八岭自然景观(廖向荣/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自5年前我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中国还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修订 4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围绕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育种创新核心目标,对品种权内容、审查机制、法律责任等进行系统性完善,标志着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进入“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新阶段。 “两高”发布黑土地司法解释 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 5月6日
我国启动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 农业农村部、公安部、中国海警局决定自2025年5月1日至9月16日开展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具体包括:严格执行渔船船籍港休渔、定人联船、定期点验、进出港报告等制度,切实做到“船回港、人上岸、网入库”;合理部署执法力量,把日常巡查、交叉检查、突击抽查、区域联查有机融合,构建全时段、全海域、全链条渔业执法体系;加强专项捕捞渔船船位动态监控、渔获物定点上岸、捕捞限
近年来,汕头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紧紧围绕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自2020年起,汕头连续四年被省里评为污染防治攻坚“优秀”地市;2021年,练江从“污染典型”蝶变成“治污典范”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充分肯定,并被评为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和“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在汕头高新区的创新版图中,绿色低碳发展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强劲引擎。作为粤东地区首家国家级高新区,这里正以“数智双碳”为突破口,探索一条从企业到园区的全链条绿色进化路径——从项目全周期管理的节能智慧,到数智双碳平台建设的绿色革新,汕头正以实际行动书写“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答卷。 碳排管理促进绿色转型 碳足迹是衡量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重要指标,从企业来说,产品的原材料获取、生产、配送、销售
汕头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一座以对外贸易为主导的国家级产业园区,作为汕头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以全市0.1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接近全市30%的外贸进出口额。当前,保税区正以“三十而立再出发”的昂扬奋斗姿态,对标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积极谋划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力、经济与低碳融合发展的新举措,“碳”索一条临港经济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推行“工改工”“标准地”,内优外拓绿色发展空
在南海之滨,汕头这座美丽的城市正绽放着独特的魅力。华侨试验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作为汕头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创新高地,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将绿美汕头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绿美汕头生态建设,为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规划先行,锚定绿色发展格局 华侨试验区始终将规划引领作为核心引擎,邀请国内高水平规划
春日牛田洋,碧波荡漾,飞鸟翩跹,连片的生态稻田如绿毯铺展,光伏板下鱼虾欢跃……近年来,这片以传统水产养殖闻名的滨海湿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粮仓”与粤东生态修复示范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绘就了一幅“水清岸绿、鱼米共荣、绿能涌动”的生态画卷。实现了“生态链、产业链、文旅链”三链合一的多维价值,成为粤东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绝美湿地,候鸟归栖解码生态密码 汕头牛田洋,自
在“碳达峰、碳中和” 的时代浪潮下,汕头市龙湖区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新星,闪耀在粤东大地。这里,创新驱动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劲引擎,“无废城市”建设与“双碳”目标深度交织,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绿色低碳发展画卷,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独树一帜的“龙湖样板”。 绿色转型,雕琢“无废小镇” 龙湖区龙腾街道,作为汕头市“无废城市”建设的试点先锋,以迷人的妈屿岛为核心,精心布局,强
韩江碧波荡漾,鸥鹭翩跹起舞;红树林郁郁葱葱,白鹭栖息其间。漫步于澄海莲阳河生态碧道,但见水光潋滟、绿意盎然,古韵今风相映成趣,“潮风侨韵映碧波”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作为粤东重要的门户枢纽,汕头市澄海区不仅以“中国玩具礼品之都”享誉全球,更凭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向外界生动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澄海方案”。 制度创新筑根基 生态治理固屏障 “以前河道边常有垃圾堆积
漫步濠江,绿意触手可及,林木葱郁处白鹭翩跹,滨海绿道间游人如织,昔日的荒坡秃岭已化作层林尽染……汕头南翼,今日濠江正以如椽之笔描绘着绿美新篇。 这份绿意不仅装点了城市容颜,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居全市前列,生态修复面积连年攀升。2024年,濠江区更以骄人成绩摘得“绿美广东竞风华”十强桂冠,成为镶嵌在粤东大地的璀璨生态明珠。 生态筑基,绿韵长歌绘底色 走在濠江区街头,
环境是营商环境的生产力,服务是竞争力的催化剂。只有政府与企业“同频共振”,方能绘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赢画卷。汕头市生态环境局潮阳分局紧握时代脉搏,持续深化“党建+生态”模式,以“护企绿风”行动为有力抓手,奋力谱写提升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企业深陷“环保危机”,谁来破局?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企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企业资金链承压,环保投入“捉襟见肘”。与此同时,环保法
练江,自古便以水色澄明、九曲如带而得名,它哺育着潮南大地百余万生灵,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母亲河”。上世纪九十年代,练江沿岸纺织印染企业快速集聚,粗放发展导致污染加剧,练江一度成为粤东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将练江整治列为“1号民生工程”,汕头市、潮南区两级政府由此全面打响练江综合治理攻坚战。潮南区委、区政府更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举全区之力
汕头市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也是中国大陆12个海岛县(区)中唯一的全岛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澳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功能重要,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近年来,南澳县先后获得国家首批“和美海岛”、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 擦亮绿美生态底色 推进减污降碳建设 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近年来,南澳县以绿美广东生态建
建设美丽中国,推进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底线,离不开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推进固废集中无害化处置,化解固废处置难的严竣局面,汕头市未雨绸缪、提早布局,筹划建设特种废弃物处理中心,使深化污染防治攻坚、防范环境风险、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合作落地见效。 前瞻布局 特许经营 汕头市特种废弃物处理中心(以下简称“处理中心”)位于汕头市金平区莲塘雷打石环保园区,地处潮汕三市交汇处,占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处理也随之备受关注。据预测,2025年全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78万吨,2027年达105万吨,2030年达230万吨。 为此,近年来多家企业抢抓电池回收行业机遇期,争当这一领域的技术输出者、标准制定者、行业引领者,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华科技”)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建成国内首条万吨级退役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回收产线,光华
在全面推进美丽广东建设的壮阔征程中,汕尾市生态环境系统锚定目标,以创新思维推动工作转型升级,以系统观念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变革,在坚守生态底线与赋能经济发展之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从集中式改革的攻坚突破到日常化服务的精细绣花,从技术评估的制度重构到执法方式的深刻转型,这座滨海城市正以环境治理的生动实践,书写着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新答卷。 创新环评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比亚迪项目是海丰县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湛江湖光岩上,波光粼粼,如梦似幻。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玛珥湖——湖光岩,它坐落于湛江市区西南部18公里之处,一个被联合国地质专家誉为研究地球与地质科学的“天然年鉴”的地方。 湖光岩的形成源于一场古老的火山喷发,随后火山口积水形成了如今这一独特的玛珥湖景观。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绿树环绕,仿佛是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科研人员前来探寻它的奥秘。 据了解,广东省生
在广州市黄埔区,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半山半城的独特地貌与密布的水网交织,孕育出丰富的生态资源。 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和“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等建设,在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高位统筹、多措并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立体化不断刻画美丽黄埔新
2023年6月,某新能源公司在厂区露天堆放塑料吨桶,因未及时检查到吨桶上盖未完全密封叠加连日降雨,造成桶内废乳化液跑冒滴漏至地面,少量废乳化液混合雨水通过厂区雨水井排放口流入河道,导致厂区西南侧河面漂浮部分油污。事发后,该公司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将河面油污全部清理完毕,主动减轻了环境危害后果。后某市环保科技服务中心出具《快速鉴定评估意见书》,认定生态环境损害总计为17294.6元,其中生态环境损害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精神,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助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经广东省委、省政府同意,近日,广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
“遍地绿野,花草芬芳,与其说这是一个工厂,倒不如称其为一座美丽的花园。”近日,茂名石化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时,不少媒体记者被满眼的“绿”所惊艳。 在南海之滨,茂名石化这家有着70年历史的老企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厂区、绿色洁净企业”,赋能高质量发展。公司成为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环保诚信企业、广东省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自然是孕育万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在大亚湾核电基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寸土地、每位大亚湾核电人的心中。这里的人们深知,自然是慷慨的给予者,我们不能无度索取,而应与之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水,是生命之源,大亚湾核电基地对水资源的取用秉持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大亚湾核电基地的用水取自自然,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需
关键词:李现“打鸟” 摘 要:近日,喜欢摄影的演员李现不负“花鸟使”(其在电视剧《国色芳华》中饰演的角色)之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打鸟”相关话题。所谓“打鸟”,在摄影圈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因为拍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感觉是“在”打一样,但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伤害鸟类。 人民网评: 李现“打鸟”为何频上热搜?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城
近年来,珠海市生态环境局高擎“生态铁军”青春旗帜,局团委以“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为使命,带领广大青年在珠海的碧海蓝天间挥洒汗水,用实干与担当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从污染防治攻坚战到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一支支青年突击队的旗帜在珠海这片热土上猎猎作响,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环保乐章。 青年众志凝成星河,涓滴汗水终将淬炼璀璨荣光。今年4月,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表彰
违规配备使用公车问题 违规公款旅游等问题
2024年8月的一个晚上,在中山市文化馆剧场,一群青年朋友自导自演完成了中山市首个生态主题舞台剧《这刻……This Moment》的首映,台下观众时而屏息凝神,时而爆发出热烈掌声,演出结束依然沉浸于剧情久久回味……与这部精彩的舞台剧一样,这群青年朋友有一个独具创意的名字“碳索青年”。 作为中山市绿饰文化创新中心的核心项目之一,“碳索青年”公益项目创造了一个孵化青年环境教育导师的平台,凝聚了一群怀
丹顶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体态优雅、舞姿动人,还承载着人们对长寿、恩爱与和谐的美好寓意。 丹顶鹤原本生活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和东亚地区,即使越冬也最多飞至我国东南沿海或长江下游为止。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丹顶鹤栖息的湿地生态环境一度开始缩减和恶化,令丹顶鹤的生存状况日益严峻。 作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级物种(EN),目前全世界存有丹顶鹤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坐落于大阪世博园国际展区的A7地块,面积约3500平方米。整个展馆建筑外观取形于中国传统书简长卷,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通过“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三个篇章,既展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呈现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果,也展现出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既古典又现代 中国馆是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
摘要: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本文以此为契机,系统分析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研究发现,“两山”理念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智慧在自然价值的认知、和谐共生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理念三个维度高度契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生态教育的传承路径,将其传承融入“两山”转化实践中,为新时代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