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系统论的理论视角,在主流媒体、中国新闻业、中国式现代化社会这三个由微观到宏观的层面,从行动主体、以资源配置为纲的行动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经验与对策。中国主流新闻媒体在通过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而走向繁荣、突破行业边界实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系统性变革,在微观层面应处理好新闻舆论“四力”之间的关系,中观层面应处理好四级媒体之间的关系、行政扶持与市场竞争力之间的关
【摘要】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进入新阶段后的整体谋划,事关主流媒体重新获得舆论主导权的核心问题,是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最新表征。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突然出现的顶层设计,而是具备战略流、政策流、问题流和主体流四个层次的应然概念。文章系统梳理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论支点,包括对我国主流媒体相关研究议程进行梳理,以及对系统性变革从分散性到系统性、层次性到生态性、依赖性到自主性的理论逻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着融合视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型建构,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技术、内容、渠道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指明了方向。文章从中国式现代化对融合视听的推动意义出发,首先,分析探讨传统广播电视转型面临的困难,以及与网络视听的关系调适;从技术转向、用户转向、内容转向、话语转向四个层面归纳出中国式现代化给视听业带来的结构性变革。其次,指出融合视听的系统性布局要在搭建自主可控的平台基础上,有效整
【摘要】网络文学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流方式之一,文章从出版学科视角对“网络文学海外出版”这一出版现象进行了概念界定,从文化主体、文化标识、文化信仰、文化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价值论分析框架,尝试建构网络文学海外出版与文明交流互鉴之间的理论关联,从管理机制、标识体系、主体培育、产业体系、技术赋能等角度提出了网络文学海外出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明交流互鉴 网络文学海外出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网络文学的各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数据库生产与多模态再现,到效率化叙事与容错性创新,再到个性化交互与定制化体验,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创作者构思情节、生成文本,还能结合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的叙事体验。但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文学多模态叙事有其限度,包括模态广度扩张下原作品故事意义与价值观念的粗粒化呈现与有损压缩,造成意义深度的稀
【摘要】网络文学的出海是中国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建构国家文化形象,又打通海外读者感召力通道,延伸了文学传播半径。文章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应从文学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的角度来理解,通过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来建构国家文化形象,即以文学阅读为契机,修炼文化叙述“内功”、扩展社交共读文化圈层、创新文本样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构建新的国家文化形象。 【关键词】中国
【摘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准国际传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国际传播的效能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实践效果来看,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理念统一、目标拆解、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国际传播的战略与战术存在脱节,子系统间适配性不足,资源布局零散,整体上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因而难以精准赋能国际传播以达成目标。针对这一困境,文章以系统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回归受众认知逻辑,对精准国际传播进行顶层设计
【摘要】加强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学说等理论资源,文章提出和阐释了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基本逻辑。在政治逻辑上,国家话语具有特殊的政治属性,中国话语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政治理念;在实践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然以中国特色的国家话语来表达和阐释;在文化逻辑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话语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谱系。做好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必须持续提升
【摘要】语言使用方式是最为基础的信息,其他符号信息有赖于使用语言才得以表达与传播。智能时代,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组合推动新语态的不断发展,其经由现实化与主流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从媒介视角来看,新语态的不断发展与产生影响离不开媒介化与媒介性这两重作用:首先,新语态的发展源于用户新的媒介使用特征,用户的参与式、碎片化、消费性的媒介使用行为催生出了以草根化、简单化、情绪化为特征的新语态;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广告的运行发生了剧烈变化,表现为广告内容的异质化与更新实时化,广告主体的复杂化、多地化和离地化。如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下的互联网广告进行监管成为重要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下,互联网广告监管面临的困境是违法广告发现的覆盖不足和违法主体处罚的合作不够。多元主体间协同性不足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下互联网广告监管困境的成因,表现为同一层级不同监管主体间监管协同性不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数据要素正在沿着资源化—产品化—资产化—资本化的递进路径不断向前延伸,其中,数据产品作为原始数据的加工衍生产物,因能够应用于具体场景和满足特定需求而蕴含丰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成为数据交易市场上的“热销产品”。与此同时,由于既有法律规定无法为数据产品提供确权性依据,现有运行制度不能给予其合规性保障,使得围绕数据产品的理论争议和实践冲突也逐渐加剧。据此,文章通过
【摘要】党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党报的专门机构,党报委员会在党报制度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党报委员会为切入点,通过史料梳理,考察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报制度形成与演变的过程。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报制度在党成立初期初现雏形,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和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最终确立了与“一元化”领导原则相适应的党报集
【摘要】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石。在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下,中华文化隐匿的媒介性逐渐彰显,其不再是传统视角下的静态内容和等待被发现、被认知的被动角色,而是越来越成为意义、意象与意识的“积极行动者”及“有序组织者”。中华文化的媒介性特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文章提出要正视中华文化的媒介本质,并以媒介本体论阐释了中华文化可
一、全文转载 (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 第1期 公版作品翻译出版中的版权风险与规制 / 王思文(2023·9“版权”) 近代上海出版职业群体空间生产探析——以福州路出版业集聚现象为考察对象 / 杨军 马娟(2023·12“史料”) 第2期 情感共同体:叙事认同视域下的阅读秩序建构 / 孔凡芳 王强(2023·12“书业”) 第5期 多元经营与主业坚守:出版传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