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推动全会精神更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一些意见。 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具有划时代意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滨海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积极抢抓进一步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牢记嘱托、实干奋进、善
政绩观是关于政绩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是干部谋事干事、创造业绩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干事,就要创造业绩,否则是立不住的。创造业绩,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政绩观问题”,深刻揭示了政绩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该论断蕴含深刻的唯物史观意蕴,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产生能动反作用。只有适合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对生产力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个发展问题,还是一个改革问题,要以改革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详言之,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要从深化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文化是民族国家之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贯彻以文兴业目标,要着力发展创新文化、绿色文化和法治
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到来,我国恰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战略,聚焦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度概括了党多年来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完善的法治保障。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建设实践不断深化。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通过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来破解阻碍实现人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