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热”在经久不衰地热了若干年后,竟然在2007年8月,有人打着“长江出版社”的旗号,出版了一部以余华之名创作的长篇小说《命运》,笔者曾购来阅读,感到“不像”,最后证实是一部非法出版物。2013年6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却是货真价实的。而在《兄弟》问世七年之后的这部新作,预订数飙至六百万册的同时,对这部新作的评价的分歧,也引人瞩目。分歧出现的本身,不论是毁是誉,应该说是好
一、汉剧的承载:人与行当 “人在戏在,人去戏没”并不仅仅是一句悲凉的感叹。对于戏曲文化而言,它告诉我们,人的承载是不可或缺的。汉剧同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正在经受着生死的决择,它所遭受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危机、人才的危机、人文的命运危机。 1. 建国以来的人才培养 (1)历届训练班概况 解放初期,武汉市在美成(今清芬剧场)、民众乐园、满春、长乐、清江等均有汉剧班社。1
1995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合作拍摄的影片《大话西游》,在问世20年之后再次火爆登上全国院线上映,这一现象引起不少人的注意。本人作为当年《大话西游》拍摄组大陆方的副导演,更是格外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曾经为此片的诞生投入了六个多月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能让该片有如此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梳理这部作品,发现这部电影能够引起中国当代青年学子们热衷的原因,不仅是该片所
近年来,文艺界批评某些文艺作品“讽刺残疾人及有生理缺陷的人”的说法非常普遍。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应先对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的残疾人问题做一个全面调查[1]。假如真有哪个文艺作品以恶意嘲讽残疾人为目的,应受到严厉批评,这毫无疑义。但是这不等于凡是作品中出现残疾人就一定意味着恶意取笑,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中国表现智力残疾人的文艺作品 1. 故事、笑话和小说 智力残疾人也称愚人,自
“汉派小品”是近些年来在业界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由武汉本土艺术家创作、主要运用武汉方言进行表演、有着明显地域特征的舞台艺术。它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十年来在全国崭露头角。原创作品《招聘》曾荣登2006年春晚舞台,《活就要活得快活》等作品在演艺市场持续低迷之下,声名远播,一票难求。 从创作实力到演员的表演功底,汉派小品并不逊色于在全国几乎一统天下的北方小品。但由于语言风格、笑料包袱要
汉派小品,顾名思义,其所指应为富有武汉地域特色的小品流派和类型。汉派小品主要由武汉本土创作团队进行创作,运用武汉方言,或带有武汉方言腔调的普通话进行表演,其内容、人物、语言设置等多方面都带有武汉地域文化特性。汉派小品与北方小品相对,是属南方小品的一个部分。 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文化,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市民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1]。所谓武汉地域文化特性,是指武
广义的“小品”,是指小型的艺术品,它不拘泥于特定的艺术种类。狭义的小品主要是指一种小型的舞台表演艺术,舞台表演艺术上的小品又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深受观众喜爱的就是喜剧小品。从喜剧小品繁荣发展的地域范围、艺术风格、审美特征等来看,喜剧小品基本可以划分为北方喜剧小品和南方喜剧小品。北方的喜剧小品以东北为主要阵地,南方的喜剧小品以湖北、湖南为主要阵地,尤其是以湖北武汉为代表,形成了
从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排演第一部小品《吃面条》伊始,到央视春晚播出“赵氏小品”至疯火, 喜剧小品一时间席卷整个中国大地。各地的“爆笑”小品、方言喜剧等,迅速而蓬勃地兴起、盛行,并大获其利。这是因为在社会巨变的环境下,人们在名利场中追逐,少有开怀大笑,失去了许多快乐,因而出现一种对快乐生活的需求,使“笑的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艺术生产单位之间也展开了一场创作、宣
作者简介: 罗小凤,笔名罗雨,1980年出生,湖南武冈人,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百余篇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数百篇(首)作品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文艺报》等各种报刊;作品入选各种权威
罗小凤是个知识结构完善、素质能力全面、学术成果丰硕的年轻学者。多年以来,她在文艺学研究、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诸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将诗歌创作、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集于一身,并在三个方面实现有机的融合互补,以诗人之心评论别人的作品,以理论指导批评与诗歌创作,而又以批评实践丰富理论,不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执着追求应该大力提倡。 著名诗人曹植《与杨德祖书》云:“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
没有一颗玲珑敏感的心灵,就难以透过庸常生活的喧嚣,触摸凡物所蕴涵的奥妙,从而把习见而不察的文字,化为洗练而意味深远的诗歌文字。故而诗人非感性、善感而不能为之。而作理论研究者,则必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犹如解剖台上的医生,划开自己的对象的表层,将之一一剖析,冷峻理性、条分缕析。前者炽烈如火,后者冷静如水,两者似不兼容。而罗小凤却能一手执两笔,兼顾诗人和诗歌理论批评家二重身份,诗歌写得婉转柔长,
陈方既先生的书学理论自成体系,体大思精,既全面又系统,既丰富又深刻,涉及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可谓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一部“百科全书”。本文作者,不揣浅陋,仅对其中国书法艺术的形象观进行初略地阐发与探讨,恳请书艺方家不吝赐教。 一是陈先生从任何艺术都要以其特定的形式作艺术形象创造的共性出发,牢牢抓往中国书法艺术以汉字书写为形式进行书法艺术形象创造的本体特征,从而探寻到中国书法
时值暑期档电影正热之时,由何炅执导的《栀子花开》和郭敬明的《小时代4:灵魂尽头》再一次引领“青春”来袭。早在今年五一档电影中,《万物生长》《左耳》《何以笙箫默》等一众青春题材影片在电影市场中就掀起了一股“青春风”。近年来,青春题材已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吸金大户,从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失恋33天》开始,这种小成本国产片逐渐成为票房上的新宠,并一度引起社会的热议。2013年
诗人应当有三个明确:明确时空,明确心境,明确技巧。时空是表达的源头,心境是表达的过程,技巧是表达的实现。把这三个元素独立开来认识,即便对一个元素本身有不同认识也会产生不同的诗学个性。这三个元素的不同搭配则更能产生不同的诗学品格,一种搭配比例就是一种诗人风格甚至是一首别致的诗歌,一万种搭配比例就有一万首不同诗歌。 30年前,一群诗人集聚,从体验型诗学的精微之处提出了“三明”,即明确时空、明
读于坚的诗及其诗论,曾有些问题困扰着我。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强调“意在言外”、“言不尽意”,华莱士·斯蒂文斯也说过,“没有隐喻,就没有诗”。诗歌中的隐喻几乎是命定的,对此于坚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诗性的。诗必然是隐喻的。”[1] 既然如此于坚为什么又在同时间一再提到要拒绝隐喻呢?而且于坚对隐喻的认识也让我有些不解。“命名所创造的是元诗,其隐喻是元隐喻,能指和所指是一元。正名所创
一、任蒙的散文影响 前段时间,中国较为平静的散文界出现了一次波澜,任蒙先生的一部散文集问世,继而带来一系列的关注和评论,在中国较为权威的文学媒体上,评论声音此起彼伏。作品名称为《反读五千年》,该作品收录了任蒙大量新作及原作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重点推出的图书。此书不仅艺术品位高,市场反响也很好,“反读”与“反弹琵琶”一样,读出了新意。 其实任蒙先生这些年出版的文集不少,反响都很
叶梅,这位湖北恩施籍的土家族女作家,以执着自信地展现鄂西秀美神奇而又雄浑险峻的自然风光和书写鄂西土家族儿女的生存境况、精神品格及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命运的作品名扬文坛。研究者称其作品为“土家族文化小说”[1],并极力挖掘其作品中所蕴涵的土家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品格和女性意识,以期从中掘发出救治现代文明给当下中华文化所带来的弊端的某些有用的活性资源。叶梅自己也说:“我的小说植根于长江三峡流域的民族
不同文体的文学,都差不多有不同读者群;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似乎也有自己的阅读选择取向。至于知识层次、受教育状况和生活阅历对文学的理解更不用说,肯定迥然有别。如此,文学的公共关怀价值,文学的基层生活经验,文学的普遍人性启蒙意义和文学对一时代突出的流行价值趋向发自内部结构的反抗与批判,可能因被层层分解而几近丧失殆尽了。 就是在这样一个类型化非常明显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批评界和媒体几乎用同
对于人类而言,盐乃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调味中的百味之首。我们很难想象如今唾手可得的盐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交通不便、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盐是人的命,盐更是人的胆”,甚至还成为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巴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盐立国的国家,巴人以盐致富,通过盐向邻国换取物资,达到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水平。据《华阳国志·巴志》对巴国疆域的记载:“其地东至鱼复(今奉节县
一 “多年来,我想逃离故乡,背叛这个名叫横店的村庄/但是命运一次次将我留下,守一栋破屋,老迈的父亲/和慢慢成人的儿子”读到《你只需活着》这首诗时,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一阵阵无望的哀怨声,裹挟着隐隐闷雷声传来,不为别的,只为了给这荒凉的农村制造一点声响来。荒凉的乡村,除了节日时的鞭炮声,沉默的人们,被遮蔽得太久,失语已久。这哀怨仿佛积攒了全身气力,却化作近乎蚊鸣的叹息,令我感慨。身处灯火辉煌的城市
1926年6月,胡适为亚东版《海上花列传》作序,他十分郑重地说:“我们希望这部吴语文学的开山作品的重新出世能够引起一些说吴语的文人的注意,希望他们继续发展这个已经成熟的吴语文学的趋势。如果这一部方言文学的杰作还能引起别处文人创作各地方言文学的兴味,如果从今以后有各地的方言文学继续起来供给中国新文学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那么,韩子云与他的《海上花列传》真可以说是给中国文学开一个新局面了。”
清新、灵秀、自然,犹如春风拂面,就像一株草在春风里破土生长,充满着泥土芬芳,收到诗人王馥君(笔名草馨儿)的诗集《山与水的守望》和散文诗集《神秘的武当》,我在惊奇她收获如此之丰之余,阅读之后却又给我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诗人守望本土,对于山水,对于生活,对花草,对风景,对情感的描述与倾诉无不入情入理,得心应手,可谓行吟诗人,地域写作,文化礼赞,山水歌者,让我们从她的诗歌里领略诗人的艺术世界,俨然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这是历史定论。 张小康在这部长达50万字的纪实文字《雪域长歌》里,开篇就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她即以此书献给为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而献出青春和生命的英雄们。不同于其他文学门类的特定说明,纪实文字本身的真实性,就是自新建这种文体以来就成了“他我”叙述的情感的投奔之处。没有真实性,作家在表达自我时的社
作为网络文学的新兵,去年我在网上结识了荆楚网东湖社区文学原创新散文栏目的版主元辰先生,并且冒昧向他索要个人作品集。没想到,在很短时间内,我就收到了他的一本感悟式文学评论集《现场批评》。每天晚上临睡前,我都要翻阅其中的一两篇文章,或吟诵、或思考、或复读,好像在和多年没见的老朋友促膝谈心,似乎在观摩我国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史,其肯綮入心的批评令人玩味,其鞭辟入里的剖析教人信服,其深刻独到的感悟使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