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待文化发展,不仅是认识文化的方法论指导,也是审视文化整体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紧密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因而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新征程中,既要从整体上把“两个结合”融入到文化工作中,又要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从内涵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战略地位论、总体布局论、基本遵循论等多重论域,科学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根本问题。从特质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创新品格、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开放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维,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也充分展现其理论形象。从价值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对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研究具有相当关注度,具备成果产出、作者群体、期刊平台等基本要素支撑;研究内容聚焦“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分别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筑牢道路根基、何以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向、何以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研究方法出现注重“小问题、多学科、重实践”趋向的局部转圜,但在研究价值立场上,“西方中心论”疴症影响深远。未来研究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从现实逻辑看,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文明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引导数字文明建设是新时代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然选择。第二,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亟需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解数字社会危机。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在要求驾驭数字资本、扬弃“数字异化”,引导数字文明向善发
摘 要:国家是政治生活的核心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都对国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但是,国外学界部分学者长久以来未能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价值,并对恩格斯和马克思二者思想上的关系存在严重误读。基于此,文章以马、恩经典著作文本为主要线索,探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观的根本一致性和具体差异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是建立在对国家神话祛魅的基础之上,对黑格尔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国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
摘 要: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提出是对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应然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回应。协调整合是增强思政课社会属性的关键机制,历经了“引社会入思政”的嵌入逻辑以及“引思政入社会”的同构逻辑,但仍旧存在问题与挑战,亟待在新视角下进行完善与升级。互构逻辑以共时性互释为重要概念,对协调整合这一关键机制的再审视提供新视角,揭示其中更为复杂的作用机理、更为多样的实践形态以及更为深刻的范式转型,进一
摘 要:“大思政课”是面向社会空间建构的思政课形态,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以形成“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在于广泛的社会参与,社会参与的关键枢纽在于强劲的动力激发。全社会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动力为内生动力,是由引领性动力、转化性动力以及促发性动力共同构成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的良性运行,是推动“大思政课”“建全、走实、向活”的前提条件,有赖于贯穿全过程的产生增强
摘 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审视与破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呈现出信息真伪的“灰色裂缝”、“技术霸权”的主导传播以及“技术应用”的外部张力的主要样态。究其诱因而言,主要通过“技术利维坦”“算法歧视”以及“资本僭越”产生。为破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应当进行纠偏价值理性、瓦解“技术利维坦”支配,推进算法向善,脱离“算法
摘 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核心,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重点,提高高校干部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关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的。在抓手方面,要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管好用好各类课堂,严格审核把关各类文化活动和文化载体,加强校园网络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在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但总体处在进入和展开的研究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有自觉意识、成果丰富、形成研究领域、培养了学者队伍、形成研究传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扎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有待推进到理论自觉新阶段,认识和把握时代任务,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结构位置和意义。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议题及意义再认识、再出发
摘 要: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学科背景的变化、学科使命的深化与学科困境的持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出场”成为时代的呼声。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以动力与秩序为“双焦”,依循“学科—个体—社会”三大维度展开其旨归,为学科的创新变革与秩序确立、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现实存在、社会的持续进步与有序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旨归的重要价值使得探赜其实现路径成为应有之义。思想政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为深刻认识思政课的根本属性和基本规律创设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守正创新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的实践指导力。为充分研深悟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论断,需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意涵特质和价值旨归,并通过做到理直气壮、厚实学理研究、凸显问题导向、创新讲授方式等多维度实践指向,把道理讲明、讲深、讲透、讲活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全国数十所高校连续五年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明显的进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效果得到更多的肯定,育德作用更加显著,课程建设得到更好的评价,总体上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但课程建设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如教师队伍缺乏创新、教学方法评价较低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摘 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智能技术迭代演进的最新产物,凭借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可能与空间。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容易衍生出主体性失落、教师话语权旁落、意识形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多重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主体的智能素养不足、算法“黑箱”和算法歧视、管理制度和问责机制缺失等因素而导致。为了有效规避和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风险,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集成升华,是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内容。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和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重要抓手,是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应有之举。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从系统性、原创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搭建起融入的逻辑框架,通过坚持整体布局、夯实理论功底、紧
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不同学段的衔接性、价值引领的导向性和保障机制的支撑性等四维价值意蕴,满足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诉求。通过教学目标一体化、教材内容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等纵向衔接,实现遵循规律和目标同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构、价值引导和情感
摘 要:在学科交叉视域下考察载体在多学科中的应用,可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若干基本问题研究提供新的切入视角和知识借鉴。研究发现,学界关于载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起点的公认观点需要修正;载体的主要价值是功能向的,且存在以承载为首要和共性功能的多种功能;载体的本质是功能性的、属人的媒介物(中介物)。学界长期沿用以文化、活动、管理、传媒为基本范式的分类法,由于在生成逻辑上是基于具体形态的,因而日益无法满足不断发
摘 要:数字思政育人体系建构了一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形态。文章基于数字思政育人体系的科学内涵展开逻辑研究,归纳其技术性、整合性、互动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以进一步参透数字思政育人体系的本质要义。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数字思政育人体系呈现的个性化的运行态势、符号化的运行表现、技术性的运行过程、空间化的运行环境等运行特色进行分析。最后,对建构一个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思政育人体系要考量的数据资源的有效运用
摘 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大党独有难题重大命题的出场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主动破解现代化进程中阻力因素的战略考量,既蕴含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深层机理,又表露出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治党之思。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党独有难题集中表现为现代化规模宏大加剧党的领导难度、现代化目标长期考验政党信仰、现代化过程复杂挑战执政能力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日常生活视域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实现理论内化与实践外化的重要场域,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阵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生活要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以“目标导向”为着眼点,以“价值导向”为关键点,以“创新导向”为动力点,以“结果导向”为落脚点,在“理论大道理”与“日常小
摘 要: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对于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更好地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具有重要意义。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实现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靶向治疗”;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价值立场;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应立足根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把握关键,提升自我革命制度规范
摘 要:红色文艺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红色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高度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贯通,蕴含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滋养。红色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政治性与艺术性、情感性与说理性、传承性与创造性等关系思辨中展现出显著的育人优
摘 要: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文化精神是龙江省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铸就的,其核心内涵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龙江精神的内涵发展应遵循继承发扬、与时俱进、问题导向、人民关注等理念,以国家远景发展目标为实践环境,构建包含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担当奋斗、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和谐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内核,凝聚龙江人民力量,让龙江精神成为龙江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使更多龙
摘 要:“文生视频”模型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根据描述性提示词生成相应视频。借助“文生视频”模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知识的动态化和感性化呈现,为体验式教学营造教学场景以及实时更新教学内容等创新教育渠道。但“文生视频”模型同样具有“双刃剑”性质,因而必然存在着信息污染、价值偏见、不当使用等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强人工智能方面知识教育,提高自动生
摘 要: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智能思政的题中之义。通过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中国”,促进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优势成为推动教育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性对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驱动的数字化变革,是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全结构